陈乃春,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剧协副主席、福州市艺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届梅花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工老生,多次赴国外演出,得到高度赞扬,主持创作并主演了《林则徐充军》《林则徐与道光帝》、《孙权与张昭》、《闹九江》、《红裙记》、《施知伯写状》、《兰花赋》、《黄乃裳》、《赵氏孤儿》等几十本大戏。曾获“文华表演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及多项福建省省级奖项。 陈乃春儿时家的福州文化宫附近一带,星星点点分布着众多的剧场,陈乃春自幼便对闽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4年,11岁的陈乃春考进福州闽剧院二团,开始了他闽剧的艺术人生之旅。但由于身体较弱,不到二年便又离开了剧团。 1969年,不到16岁的陈乃春随滚滚人流加入到“上山下乡”的热潮,由于他出众的表现和良好的家庭成份,他幸运地被分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福建建设生产兵团二团,别人下乡拿工分,而他下乡拿工资,在闽西永定矿区过上了长达9年的生涯。 1978年福州市闽剧团复团,26岁大龄的陈乃春被团领导看中,以一个“角儿”的身份被安排的闽剧班里。《珍珠塔》是陈乃春“二进剧团”后出演的第一出戏。 1980年,陈乃春所在福州闽剧团决定排演《林则徐充军》。“全中国只有福州闽剧团演《林则徐充军》一剧,而福州闽剧团只有陈乃春一人演林则徐一角,而且演得好!”陈乃春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当今第一流的年轻表演艺术家。” 1984年,参加《红裙记》在新加坡演出,引起轰动。 1993年5月,在福州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传来消息:闽剧《丹青魂》吴道子的扮演者陈乃春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一举摘取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闽剧梅花奖“零”的突破。 2003年,陈乃春处在大紫大红演艺事业鼎峰,他开始华丽的转身,开始执掌福州市艺术学校。在省第九、十届政协委员会上,他先后提出议案,终在2004年7月,将学校更名为“福州市艺术学校”,并获市政府财政支持和土地支持。 2010年8月,又在他的努力和多方帮助支持下,学校搬进了占地面积达50亩的美丽新校区,学校基础设施在福建中等艺术学校已名列前茅。同时,随着福州闽剧、评话、伬唱、十番音乐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州市艺校的专业特色与教育地位不断凸显,今已设置闽剧、曲艺、传统音乐、戏曲舞美、民间舞蹈、地方民俗文化六个专业,十番音乐也将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加设进来。现在校学生已达100多位,在职(加外聘)教师也已80多位,不少学生在省市和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小梅花”的出现,也让陈乃春倍感欣慰,他说,“在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之间,我首先是一名艺术家!”因为首先是一名艺术家,他要把自己表演经历、经验带到教学上,传授给他的学生们;也因此,他还要把老一辈闽剧表演艺术家的丰富经验和成果,整理出来,形成教材,让闽剧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不至“断节”,当然,这条路,对一位视闽剧为自己生命的人来讲,还很长,很长…… 他获得了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梅花奖、文华奖、中国剧协优秀表演奖、水仙花奖……大大小小的奖项他也不知拿过多少。 他曾获得省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省政协委员、福州市优秀拔尖人才、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五一劳模、福州市首届优秀人才等等,如此众多荣誉,是对他几十年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他知足,却永不会停止。 他指出,闽剧要打向全国,目前仍然陪感艰难。对此,有几个方向是值得努力的:在创作上,要保留闽剧特点、闽剧韵味;在人才陪养上,要着力提高闽剧专业人才整体艺术水平;同时,要形成团结发展的“大闽剧”观念,不要分家,不要局限于小剧团,而要交流,要互动,让闽剧在人才的流动合作中壮大起来,形成合力,这样闽剧走向全国,或将为时不远! |
|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9-13 02:41 , Processed in 0.1304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