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团队
二、业余剧团 民众剧社 民国21年冬,由魏然与洋头口民众教育馆负责人联系而组织的,剧社社员二三十人,经常上街化妆宣传。 定远剧社 30年代,由赵玉林及其弟妹等组成,叶轩荪、王振万、陈敏藩诸先生为指导,学英、启肃、存和等参加排练话剧。同时期业余话剧团体还有实验小剧团、流星剧社等。 福州青年会闽剧社 30年代初,由福建南台青年会教员发起组织,曾演出《紫玉钗》、《女运骸》、《借衣》、《节义传》、《?间祭》及时装戏《不教之过》、《谁是汉奸》等戏。还发起举办业余剧社会演。民国33年,日军占领福州,剧社停止活动。 闽轮剧社 民国28年初,由闽江轮船公司员工联合组建,成员30多人。演出京剧《捉放曹》、闽剧《秋胡戏妻》等折戏,和闽剧《沈云英》、《花菱庄》、《斩经堂》、《三娘教子》、《潞安州》、《博望坡》等。还应华南女子学院邀请自编演出《班超外传》,连演三日两夜。1949年8月,闽轮员工在南台白龙庵庆祝福州解放,演出《对锦花》。不久,停止活动。 寒光剧社 民国34年,福州郊区高湖乡人组织,首演时装戏《寒光照铁衣》,故名“寒光剧社”。继编演时装戏《毒药》等。 吼声剧社 茶亭剧社成员与寒光剧社成员联合成立,演出剧目有《百蝶香柴扇》、《范蠡进西施》、《睢阳城》等;折戏有《拾玉镯》、《赶兔会母》、《窦氏女》、《三娘教子》等。民国36年秋停止活动。 福州人籁票房 京剧票房,原名天籁票房。20年代初,由票友组成,票房在福州南台田墩(今中平路)广升戏院楼上。每星期聚会1~2次,配锣鼓清唱,间或化妆登台演出,几年后,戏院改为菜馆,票房迁到台江汛西来番菜馆楼上,改名人籁票房,每周聚会两次。演出《黛玉葬花》、《铡美案》、《辕门斩子》、《鸿鸾禧》等40多出剧目。民国17年春,人籁票房上演《人面桃花》。民国18年秋,票房迁至台江青年会,改称青年会京剧研究组。演出全本《御碑亭》。“九一八”事变后,改称人籁平剧社。1933年12月,欧阳予倩来榕导演《飞机捐》、独幕话剧《买卖》,话剧《怒吼罢!中国》等。后解散。 福州市少数民族业余剧团 创建于1955年,由满人关佑民、章梅坡、杨硕平(女)、殷世镛和回民兰大铿、沙渭臣等发起。团址设在古仙桥珠妈庙,每夜集中练功排戏,自我娱乐,演出剧目有《辕门斩子》、《天霸拜山》、《坐宫》、《打渔杀家》、《金玉奴》、《柜中缘》、《挑女婿》、《花田错》和《宇宙锋》等。司乐殷世镛自制“打击乐台”,将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木鱼、弦管乐等分别上下左右安排于架上,演奏时坐在架前,手敲鼓板,脚踩锣钹,吹唢呐,奏胡琴,曾获省、市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奖。1957年晋京参加全国职工优秀文艺节目汇报演出,自打自擂、自拉自唱京剧《南阳关》一节,《工人日报》曾专题报道。 各县(市)区还有长乐市新大众闽剧团、长乐市兴大众闽剧团、郊区华侨闽剧团、连江浦口闽剧团、连江东湖闽剧团、艺兴闽剧团、艺辉闽剧团、福清市渔溪华侨闽剧团、福清市龙艺闽剧团、福清市东张闽剧团、福清市艺校闽剧团等。 从1989年起,福州市在民间职业剧团年度换证之前,采取展演的方式,对各剧团进行综合性考核。1989~1994年共举行6届展演,出现《心灵的呼唤》、《链锁乾坤》、《异国情缘》、《知县审包公》等好剧目。 到1994年底,福州市五区八县民间职业剧团共演出2~3万场次。其中,福清市近万场次,长乐市5000场次,连江县、仓山区、晋安区各1000~1500场次。 附:闽剧著名表导演艺术家 闽剧文武戏的做功和唱腔,一般都比较火爆,俗称“搏风”。曲调高昂,节奏明快。表演动作强烈、粗犷,突出“猛”字。但旦角的表演也很细腻,典雅。花旦出场的程式“脱壳”尤具特色。还有踏罐、舞旗、夹蛋、串圈、流红、踏?等特技。 著名表导演艺术家主要有: 郑奕奏(1903~1993年),艺名传康,曾主演《黛玉葬花》,“马尾海军扛奏团”将领醵资,将戏中道具锄头包金。有“福建梅兰芳”之誉。京剧大师梅兰芳赠以相片并诗:“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逢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代表作有《凤阳花鼓》、《杜十娘》、《孟姜女》、《百蝶香柴扇》、《孤儿血》、《新茶花》等。 陈春轩(1905~1993年),艺名嘉宾弟。曾以“福州第一武生”四次赴台湾演出。擅演剧目有《八大锤》、《伐子都》、《长坂坡》、《四霸天》、《柳絮春》等。被誉为“真文龙”、“活子都”。《八》剧拍成无声电影,为闽剧首次搬上银幕。1990年7月4日,由福建省文化厅等单位联合举办陈老从艺80年庆贺会。会后由他的四代学生演出陈派代表作。 晋响亭(1910~1989年),艺名“暗腐七”。11岁入善传奇,主演《断桥》、《八美楼》、《少林寺》、《忘恩背义》等戏;26岁改事导演,执导过闻名全国的五出戏《钗头凤》、《炼印》、《海上渔歌》、《陈若霖斩皇子》、《红色少年》。《炼》剧获华东区首届戏剧会演导演奖,并拍成电影。 林芝芳(1917~1973年),以《窦氏女》、《嘉桂岭》、《梁天来》、《秋兰送饭》、《三剌孙传芳》等戏,饮誉海内外。民国25年春,郁达夫莅闽观看《梁》剧后对记者说:“花旦林之(芝)芳,唱做并美,微得梅兰芳气味。我曾想写首诗来赞扬他,没有写成,只想得一联断句:难得芝兰同气味,易从乌鸟辨雌雄。” 张江水(1906~1944年),在《铡美案》中饰包公,曾有“铜嗓”“活包公”的美誉。书法家林之夏为之题联:“池小能容月,楼高不碍云。”擅演剧目有《珍珠塔》、《梁天来》等。因为班友料理丧事而染病身亡。剧作家严天铎为之挽诗:“一代名伶百代骄,满腔热血唱春秋。生平德比泰山重,艺苑生辉美誉留。” 傅亿浓(1906~1982年),艺名羊仔,满族人,福州老戏迷特铸一天官锁。上錾“郑、曾、傅、薛、马”五字相赠,以纪早期闽剧“五大名旦”。民国22年,福州海军界宿将刘冠南任上海船政司司长后,特聘三赛乐赴沪公演。并假座上海孟渊饭店,请傅主唱《玉堂春》,名扬申江,刘冠南绣制“闽剧博士”四字的门楣彩相赠。代表作有《昭君出塞》、《刘智远》、《珍珠塔》等。 林赶山(1908~1985年),11岁入旧赛乐,拜徽昆名家翁成坤为师,习丑行,演过小生、老生、红生、花脸等行当,擅于刻划人物。其代表作有《炼印》、《兰桥会》、《搜书院》、《陈世美》、《走麦城》、《八大锤》、《夜光杯》、《九命沉冤》、《红桥》等,其中《八大锤》被拍成无声电影。饰《炼印》中杨传,获华东地区首届戏曲会演一等演员奖。 陈杏芬(1914~1970年),为闽剧男彩旦。1949年前,以《贩马记》、《杏花姐》、《夜光杯》艺压群芳,被称为:“福州第一俏旦”。后在《九命沉冤》中饰泉弟妹。一段“行板”:“奴奴泉弟妹人样作佳,远洋路头亭是奴祖家”成为流行唱段。他与名丑赶山合演的《蝴蝶杯》,用台湾话在台上打科插诨,台湾观众雀跃。 詹传顺,善传奇头牌武生,有“闽剧美猴王”之称。擅演猴戏,有《盘丝洞》、《闹天宫》、《闹地府》等。 “明珠碧玉”与“珠联璧合”这两个美号,是戏迷送给闽剧名旦郭西珠(1919~1964年)和生角李铭玉(1920~1991年)的。他俩是老搭档,曾合作演出《钗头凤》、《紫玉钗》、《荔枝换绛桃》、《六离门》、《夫人城》等戏。参加首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和首届华东地区戏曲观摩大会。李铭玉荣获全国和华东地区一等演员奖。郭西珠获华东区一等演员奖和全国二等演员奖。 洪深(1920~1984年),11岁入赛天然,后转入旧赛乐。民国27年倒嗓改学丑角。后嗓音恢复,专攻老生,有“金嗓子”之称。擅演剧目有《空城计》、《天水关》、《十五贯》、《秦香莲》、《陈若霖斩皇子》、《辕门斩子》、《海上渔歌》、《杜鹃山》、《红色少年》等。曾获华东地区首届戏曲会演二等演员奖。 萧梦尘(1911~1968年),13岁入旧赛乐,拜徽昆名家翁成坤为师,专攻小生。擅演剧目有《贩马记》、《嫁妻养母》、《三搜幻化庵》、《三箭奇缘》、《潇湘夜雨》、《夜光杯》等。1956年后专事戏曲教学,编写各行当基本功和剧目教材。 黄铭卿(1909~1968年),12岁卖入新鸣奇闽班,工旦行。18岁随上天仙班赴新加坡演出,他的拿手戏《香妃出塞》、《蔡松坡》轰动星岛。后在新国风、赛天然演出《邱丽玉》、《火烧藤甲军》、《王莲莲拜香》等。擅唱“洋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任导演。 |
|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2-9 13:17 , Processed in 0.1346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