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从闽剧比基尼事件,谈闽剧之美

2014-7-31 13:00| 发布者: 剧团二伯| 查看: 10872| 评论: 3|原作者: 李佳煌

这几日从网络传出的“闽剧比基尼”图片,着实让有着四百多年的闽剧又“火”了一把。网络上对此争议颇多,声援传统戏曲的网友不在少数,对此不置可否者也存在。其实,这不过是比基尼和戏曲扮相搭配在一起的一场商业开业仪式罢了,但是当下社会大众对于传统戏曲不甚了解,更遑论对闽剧的了解了,这样的一场演出无异于让闽剧处于难堪的境地。因而让社会大众认识到闽剧之美成了当务之急。

 

事件由来是这样的,一位参加三坊七巷内一场开业仪式的摄影师,拍下了一组奇葩照片“闽剧比基尼”发布到网络上,被全国主流媒体全面转播,轰动异常。大家纷纷评论:“这样的博眼球也太没有创意,太缺乏智商了”,“这样的商业炒作,只能说,创意太匮乏,智商是硬伤”,“如果说,之前的比基尼小姐大赛等活动生硬加入京剧元素,已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冒犯的话,那么此次将戏曲和比基尼两种元素结合的所谓创新,则更为拙劣,是一种创意匮乏和缺乏智商的体现了” ,“没文化真可怕,”“ 毁三观,不伦不类,亵渎传统戏曲艺术,俗不可耐,猴哥快来收了这些盘丝洞出来的蜘蛛精,喜欢看闽剧的外婆看到后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

大家认为,虽说在商言商,但商家也有社会责任,也必须遵守商业伦理,不能把媚俗当先锋,不能为博眼球而没有上限,靠这种无节操的所谓混搭挑战大家的认知底线。这种所谓的中西合璧,所谓的传统和现代结合,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的偏差,是一种对戏曲文化的误读,暴露的是设计者创意匮乏的硬伤。总之,文化创新是好事,但须有敬畏之心才行。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的闽剧,必然包含着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艺术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具体而言,便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综合性,既表现于戏曲包含的多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文学、杂技等等,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是必须“唱念做打”样样精通的。

程式性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如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当行、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虚拟性,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这是一种美的创造。

再来说说闽剧自身拥有的独特之美。一言以蔽之:深含的闽都文化之美。

闽剧文学之美

从闽剧文学之美说起,闽剧的许多传统剧作都是深深植根于福州传统文化,如《贻顺哥烛蒂》、《红裙记》、《荔枝换绛桃》、《钗头凤》等。闽剧最具代表性之一的传统讽刺喜剧《贻顺哥烛蒂》由著名剧作家邓超尘于1952年创作,闽剧名丑林务夏饰马贻顺,此剧演出轰动福州,连续爆满四个月。1962年,老舍、曹禺、田汉、张庚、阳翰笙等北京五老,来榕观看《贻顺哥烛蒂》,对此剧大加赞赏,老舍先生更是赋诗一首:十年尚忆钗头凤,今日欣看烛蒂哥。宜喜宜悲情更切,轻愁微笑漾春波”。此剧的成功不仅得益于闽剧艺术家精湛的表演功底,也与剧作深含浓浓的福州“虾油味儿”分不开。《贻顺哥烛蒂》取材自福州的民间故事,此剧中的主人公贻顺哥据考就是福州清末福州南台石狮兜(今延平路南端与河下交界处)丝线店老板马贻顺。对于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州下层人物,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也必然与福州老百姓的生活有着联系。例如在剧本第五场和第六场中,马贻顺结婚的情节和为陈春生父亲置办丧事的情节,就是将福州传统的婚丧习俗搬上闽剧舞台,这一情节设计不仅在自然的故事情节中构造了喜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凸显马贻顺的吝啬小气,让观众几经捧腹,也让福州本土观众倍感亲切。此外,《贻顺哥烛蒂》剧中演员们随口而出的福州方言俗语如“一文钱买针也要看孔”、“一条香插两个炉”也让福州倍感熟悉,搭配上演员诙谐的演出,更感幽默。在福州方言中贻顺哥烛蒂更是成了一句讥讽他人的话,有着小气吝啬、到头一场空的意思。

闽剧的音乐之美

所有初识闽剧的人想必都会见过这样一句介绍:闽剧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剧种。我想这也是闽剧音乐之美独树一帜的根源所在。闽剧唱腔由逗腔、江湖、洋歌、小调四部分组成。其音乐旋律与福州方言的音韵、声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闽剧的伴奏乐器有富有福州特色的闽管、闽笛、椰胡、高音小罗组成,适合闽剧曲牌的演奏。由此形成闽剧音乐的独特之美——具有浓浓的闽韵特色。闽剧音乐,更是被制作成了手机的彩铃,广泛流传。

闽剧的舞台之美

闽剧还有一个为人称颂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舞台美术。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闽剧的布景被习惯地称为福州派布景。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居然有自成特色的布景艺术闻名于世,风靡东南亚各国,这在拥有几百个剧种的我国戏曲舞台的漫长历史中并不多见。

软幕,首开福建省戏曲画幕布景之先河。20世纪20年代,俞鸿冠和贺逸云、贺馨如、贺梦云三兄弟制作在裱纸竹框上绘制山、石、屋、墙等的硬片布景,以及由画幕背景与硬片布景组合的所谓平常幕,分别根据剧情需要组合的布景;贺馨如为闽剧《水淹汤阴县》绘制的竹扎油条式滚动水幕,转动起来,舞台上真如水浪滔滔,开创了闽剧机关布景;贺逸云为闽剧《刘香女游十殿》设计制作了一套抱火柱、下油锅等阴森恐怖地狱景像的机关布景。民国15年(1926年),闽剧布景师俞鸿冠、贺逸云先后被延聘到上海为京剧设计布景,开创上海海派机关布景之先河。还为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设计机关布景,使用紫外线灯、萤光粉、镁粉等材料,巧妙地综合绘画、机械、电工、木工、纸扎、魔术、光学折射等技术手段,在舞台上创造出瞬息变化的戏剧场景,甚受观众欢迎。

20世纪30年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在《说闽剧的布景》一文中写道:看了闽剧的布景,才知道这里的舞台面,又是一种派别。镁光一响,舞台面一变,神奇古怪的动作,与景物半真半假的变换,移易都来得很快。这种魔术似的布景,十年前在上海,原也盛行过一时,有人说上海的布景,有时候也系到福州来定的,这也许是事实。”“我对于闽剧的布景绝对赞成。并且更希望多利用电器装置,以电光来充实场面的变换。若利用得当,多少可收到科学化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剧在继承传统舞台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创造,舞台面貌又有了很大的新的变化。例如1993年闽剧《丹青魂》舞美设计获国家级文华大奖,设计图被选送参加布拉格国际舞美展。还有去年获得“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的闽剧《红裙记》,以简约婉丽的闽派风格屋厝为舞台背景,凸显了简洁清新,古色古香的闽韵特色,也是以往戏曲舞台上不可多见的。

 

闽剧之美数不胜数,以上仅仅列了一小部分。这与商家炒作的“毁三观,不伦不类,亵渎传统戏曲艺术的“闽剧比基尼”,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哈特曼 2014-8-5 16:26
沾比基尼的”光“,”火“了一把
引用 lyhnt 2014-8-2 11:39
闽剧比基尼仅是搞笑,但福建闽剧院一班人精心策划、推出的不伦不类新闽剧,那才是对传统优秀闽剧的毁灭性破坏!!!
引用 剧团二伯 2014-8-2 01:07
新浪网编制的大型舆情报告: 当闽剧遇上比基尼 http://fj.sina.com.cn/news/zt/wyq42/index.shtml

查看全部评论(3)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1-1 06:56 , Processed in 1.1190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