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福建闽剧网 闽剧研究 闽剧研究 查看内容

《红裙记》:一首流动的诗

2013-3-30 20:44| 发布者: 音乐虫子| 查看: 9479| 评论: 1

《红裙记》是闽剧的传统戏,新中国成立前著名的闽剧艺人大多演过它并获得成功。今天,该戏再获成功,其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红裙记》使闽剧界甚至使福建全省戏曲界感受到闽剧的“魂兮归来”,它的精彩使人们重温了闽剧从《紫玉钗》到《黛玉葬花》这一长期消失的优雅精致的传统,重现了它的文人、知识分子戏曲风采及旧都市传统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闽剧在福建的剧种中不算古老,但它最大、最丰富,这种丰富性一直未得到较完整的复原,《红裙记》是一大填补。

 

其次,《红裙记》的剧本整理以形式之返本自为首要的目的,因此对故事、人物并不大动手术。在改编中,该戏传统本的一切好的场口、关目,都被仔细、慎重地保留下来,为剧种音乐的复原、展开提供了完整、合适的空间,而剧种音乐的自如展开,又提供和激发剧种表演的想象和创造。所谓“一句曲一步科”,好的唱腔与表演身段、动作可互相生发。南方的剧种尤须如此。就这点说,我觉得戏曲音乐太追求配器化,太追求交响化,未必就是好事,庞大的乐队,往往不顾一切,喧宾夺主,成为作曲的自我表演。

 

就这一方面的目的说,我认为《红裙记》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第五、六两场。剧本对音乐和表演空间的感觉和预留是非常充分和有召唤力的,展示了作者对戏曲的领悟和精通。而导、演也心有灵犀,共同创造出华彩的篇章。这两场戏没有成套的传统表演,但从头到尾整个舞台共处于一种节奏和韵律之中,这是我多年看戏中少有的一种让人陶醉的恍兮惚兮的忘我欣喜,真是流动的诗了,既蕴藉又透亮。陈乃春的表演有可以与昆剧比美之感,先前看多了他表演英雄形象的一面,没想到表演世俗市井平民,甚至是有些缺陷有些猥琐的人物,却演得更有诗的品质。林梦萍的表演则不仅把多年未见的闽剧青衣凄美的唱腔,如此完整、纯粹地展现出来,也几乎是把闽剧青衣行当重新进行复原、归位。

 

最后,就内容而言,作者也意在“修旧如旧”,认为一些传统道德自有对今天的针砭作用,不必推倒翻新并殃及形式。当然剧本对剧情进行了很多删繁就简,又对人物描写加以细化,而这人物细化所呈现的“修旧如旧”也值得重视。说起来,今天我们对传统戏人物进行新阐释的多,进行同情、理解的体贴和还原的少。我们可以把传统戏写得很新,却无法把传统戏写得很“旧”。这是否也需要一种能力,一种传统文化的能力?

 

剧中的柳氏是一个出身贫寒却有家教的女人。有家教的人身上有一种不肯自我降低标准的心性,有一种人格的力量。丈夫一事无成,她舍不得他吃苦受屈。儿子卖饼早起,她每天天未亮叫醒儿子,都要心疼流泪,而当儿子拾金爱财,还自辩“人道贫来礼自失”,她的惊愕和痛苦,让我们感到在纯洁的人面前的精神压力和下意识要以手捂脸的自饰。过去我们对一个家长和孩子最大的蔑视就是说“失家教”,现在我们可能一家都是知识分子,但可能却没了家教。家教属于小传统文化,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是“礼”的民间化,也是母亲言传身教的身体文化。柳氏的传统中国民间母亲的形象那么真实、亲切,以至于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母亲、祖母……一代一代,身影重叠着向我们走来。传统的妇道,传统的家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要说它是封建杀人不见血的礼数,今天,我们才会认识到它们是如何把我们家庭、家族的男人一代代养大,从身体到精神。这样的母亲,才能养育出一个善良敦厚的民族。(王评章)

 

(作者系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院长)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榕生 2013-10-3 14:02
说得好

查看全部评论(1)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1-1 07:13 , Processed in 0.6420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