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演员陈慧迪
今天是五一,也是周未。
上午,在家收看福州三套攀讲节目后播出的闽剧某新作时,发现新闽剧一点闽戏的味道也没有,念词平淡,唱腔不成调,用福州依依呀呀地说些什么,如白开水般,了无兴趣,真郁闷!
更郁闷的是,这些人还整天大谈获这个奖、那个奖,并大言不惭地说,要进一步发扬闽剧精髓!
这就是闽剧吗?是谁把闽剧变成这样,真是历史罪人!
本期人物介绍:
李济深的京剧发展之路
李世济,
广东梅县,1933年5月生于
江苏,自幼受家庭影响,五岁登台演出《女起解》,十二岁幸得程砚秋
艺术大师赏识,收为义女,开始攻学程派戏。她的程派技艺获得了“小程砚秋”的美称。
一九七八年她到中国京剧院,致力于程派戏之整理加工,她请名剧作家
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
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
碧玉簪》,又请杨毓珉修改《梅妃》,唐在炘为之再创新曲,一批程派戏又以新的姿态重现舞台。
李世济对程派艺术的创新,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变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使观众为剧中人落难而叹息,为团圆而欢笑。她在
《文姬归汉》中则删去了拖沓琐碎的场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强了别子、送子的情节,使原来的戏更能扣人心弦。
《英台抗婚》是程师最后代表作;程师吸取越剧的特点,用“哭头”吊上下句式“散板”贯穿全剧。她整理时保留了各式“哭头”,加用“二黄慢板”、“二黄中板”替代过多的“散板”,以弥补某些不足。十多年她不懈怠的整理、修改、加工,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望闽剧界的林瑛、陈乃春等人,能静心、谦虚地学京剧名家的成功做法,将闽剧改革引上正常的承传轨道!
本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