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lyhnt的个人空间 http://www.fjminju.org/?26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也谈闽剧的流派创立问题(附新华网文章)

已有 2472 次阅读2011-3-19 12:26 |

无锡的弋阳戏的演员

纵观全国各地传统剧种,基本上都是流派纷起,并在流派发展中把传统戏曲演绎得更加缤纷多彩。这既是人才辈出的体现,也是传统戏剧的繁荣景象。但闽剧目前难以创立流派,主要问题有四:

 

1、缺乏大腕人物。一个流派的创立需要一两个具有秉赋异常、精通音韵、表演天才的大腕人物出现,闽剧至少在目前及今后五十年内都难有这种人才的出现。何况还有创作天才、后台伴奏人物与之配合,一段好戏还需要一个好曲调和唱词。目前活跃在福建戏剧舞台上的那些表演与创作人才,充其量只是做些基本的传承工作。假如我们把闽剧珍珠塔方卿中状元后与姑母对话那一处戏,跟无锡的弋阳戏相比,就能看出二者的距离了。

 

2、缺乏群众基础。传承并不是抛弃与改变,坚守传统并不是固守不变。闽剧的现状是两头分开,一头是学院派走改良之路,其特点是“曲不成调”,抛弃闽剧自身表演艺术与曲调唱腔,不断借助外在因素给闽剧注水,只剩下了闽剧的外壳,虽然他们有艺术功力,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另一头是群众守着传统闽剧,但演员扮相粗,唱音不纯,舞台装备陋简,大多无师自通,难上大舞台。前者看不起后者,后者不愿接受前者,各走各的路,无法形成上下整体的呼应与唱和。没有了群众基础,闽剧改革成空中楼阁。

 

3、缺乏社会共识。人们对闽剧发展何去何从这一简单问题都认识不到位,何谈改革与创新?现状是,没有一部闽剧的选段能搬得上电视晚会,假如上了晚会观众听了也无动于衷,因为没有精彩曲调唱段。过去还有“甘国宝与王莲莲繁话”一段,曲调优美,富有表现力,锒锒上口,如痴如醉,以致传唱至今。目前新创作的“王莲莲拜香”不仅巅覆了传统,而且给王莲莲老公进行丑化滑稽,大量使用话剧表现手法,使群众喜爱的传统闽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不复存在,还能引起大众喜爱?再说春节期间,谁天天去听王莲莲拜香?首先就是不吉嘛。难有好唱段出现,对闽剧的流派形成是个不小的障碍。

 

4、缺乏流派常识。传统戏曲的特点一唱三叹,欲罢还唱,悠长婉转,让人听了有绕梁三日而挥不去的韵味。用年轻人说法就是慢戏,听得不耐烦。这正是传统戏曲的过人之处,改良派居然认同这种无知的观点,竟从这儿下手找创立流派的突破口!这从他们所出演的“甘国宝与王莲莲繁答”一戏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特别林瑛院长所扮的王莲莲面无表情,男演员更是随意动作,二人对唱似背书,了无兴趣。同一剧种不同流派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音韵与曲调各有特色,各有味道。象陈乃春先生所唱的新闽剧“赵氏孤儿”,已经是“曲不成调”,何谈流派!

 

由于没有理论的先导,许多人对闽剧的改革探索很迷茫。目前,学院派闽剧团缺乏对传统闽剧的信心,把传统闽剧演化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新剧种,可谓悲哀!要知道,新剧种与闽剧流派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人并不是反对把各种舞台和音乐因素加入闽剧创作中,反对的是,没有人在传承闽剧、却要把这些被糟蹋的东西说是闽剧!对传统戏剧没有信心,何谈传承历史文化!

 

本人极喜爱听林宝英演唱的珍珠塔.夸富选段(有人新近上传的拜寿6分钟视频差远了),喜欢听林瑛过去唱的梅玉配.试探选段,更是把以前名家演唱的甘国宝与王莲莲繁话一段玩味不已(非指后来的央视版)。对好唱段是百听不厌,越听越投入,听着听着就不禁地吟唱起来。这就是普罗大众的特点!遗憾的是,这样好唱段太少了。当我们老是听着那些色彩发黄、画面模糊的老唱片,不禁感叹:谁能把这些好戏再一次焕发新春呢?

 

本期欣赏旧版闽剧音频《闹菊园》: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cYTx8WROXMs/

 

另附新华网文章:闽剧从城市退回农村?趣味低级前景堪忧!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7-05/18/content_10066555.htm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lyhnt 2011-3-19 14:13
当我们老是听着那些色彩发黄、画面模糊的老唱片,不禁感叹:谁能把这些好戏再演一次,让她焕发新春呢?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10-14 04:51 , Processed in 0.1376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