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lyhnt的个人空间 http://www.fjminju.org/?26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兴衰史

已有 2575 次阅读2011-3-16 15:53 |

   以下是非官方介绍,纯属个人无稽之谈,意见不苟同者,请谅解。

 

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是福州“旧赛乐”闽剧班,为福建省闽剧表演执牛耳者,代表人物郑奕奏被誉“福建梅兰芳”。

剧团所推精品剧目有《甘国宝》、《珍珠塔》、《陈靖姑》、《梅玉配》、《陈若霖斩皇子》、《闯王进京》、《逼上梁山》、《紫玉钗》等,以其唱腔优美、琅琅上口,雅俗共赏,为大众所喜爱,曾在八闽大地享有盛誉。1955年文化部公布全国第一批获奖戏曲剧目,闽剧《炼印》获奖。

1959年,郑奕奏先生应印尼万隆、雅加达玉融公会等6个团体邀请,赴印尼传授闽剧艺术,先后为当地华侨业余闽剧社排练《紫玉钗》、《梅玉配》、《陈若霖斩皇子》、《追鱼》等剧目,广受好评和欢迎。

 

1966年,江青等人实行文化专制和文化恐怖活动,《六离门》等剧目被打成“坏戏”、“毒草”,遭受批判,传统闽剧退到农村。1967年,随着全国推广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滨》、《红灯记》等,剧团被迫停演,开始了京剧化非正常时代,大批戏曲艺术工作者和老艺人被错误审查与批判。1969年,不少人员开始下放农村,接受改造。直至1978年,闽剧《陈若霖斩皇子》重新上演,实验剧团获得新生。

1979年,郑奕奏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并选为福建省戏曲协会名誉主席。

 

进入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和文化开禁影响,传统闽剧演出失去一枝独秀地位,不再风光,年轻人已经恋上了电视剧、歌舞厅和新传媒,于是闽剧争鸣风烟四起。

由于对传统闽剧缺乏信心,加上错误的分析,错误的定位,经过艰难选择,一些领军人物认为传统闽剧缺乏更高的艺术性,决定实行闽剧的“话剧化”改革与探索,丢弃了传统闽剧中令人喜爱的曲调、唱腔,将现代舞蹈、美声唱法、音响灯光、布景色彩、后台唱和及八大京剧样板戏引入闽剧创作和表演,于是,在主流社会上已听不到传统闽剧的优美唱腔,闽剧名存实亡,让大众感到陌生。

 

因其采取借壳上市方法,从而开启了依托传统闽剧的题裁和故事,从事话剧化表演的新闽剧时代,其特点是“曲不成调”,大众无法传唱,其所带的弟子只得靠师傅手把手亲传才行。1998年,改名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此后所演的剧目虽然时有获奖,然面目已非,年轻一代闽人不知何为闽剧,许多优秀的传统“好戏”剧目,被束之高阁,仅供后人作为研究史料。

现任知名院长林瑛,为新闽戏“话剧派”的领军人物,前期师从闽剧表演艺术家黄荫雾、陈平、刘小琴,因唱音甜美,扮相俊俏,功底好,表演力强,深受闽人喜爱(请欣赏《梅玉配》之试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yODE0Mzc2.html请右链打开)。其人后在闽戏话剧化改革中,借闽剧的青衣、花旦表演,演化出一个新剧种-闽话剧,成绩斐然。在王莲莲拜香一段戏中就明显地看出这种新“剧种”所特有的艺术色彩。她被授于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正式宣告消亡,可谓兴于旧时,亡于盛世。

 

注: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两者非几个字之差别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回复 bin598 2011-3-17 09:14
支持   这也是我的心声!!!!!!
回复 闽剧铁杆票友 2011-3-17 09:24
读了。增长了许多闽剧知识。《梅玉配》小时看过,还是福州闽剧团少年班演的,至今记忆深刻。
回复 林思乡 2011-3-18 13:36
朋友;您的总结评判实事求是十分有道理,本人同意您的观点!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0 02:41 , Processed in 0.1658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