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剧团二伯的个人空间 http://www.fjminju.org/?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八百年古南戏遗响

已有 1913 次阅读2012-11-19 17:45 |

八百年古南戏遗响
2012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梨园戏《大闷》
【此时来沪,一边在话剧中心赏宋元古戏,一边可赴上博观宋元古画和元青花瓷(上博建馆60周年特展),还可一尝阳澄湖大闸蟹之美味。人生美好,莫过于此。】
时间:2012.11.24 - 2012.11.25,晚上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价格:80元
20分钟梨园戏传统乐器、音乐展示
+
50分钟《大闷》折子戏演出
(中英文字幕)
购票方式:
1、话剧中心票房。
2、话剧中心淘宝官网:http://sdac.taobao.com/search.htm?scid=520535606&scname=MjAxMkFDVCDJz7qjufq8yrWxtPrPt77nvdo%3D&checkedRange=true&queryType=cat
3、东方票务:http://www.ticket2010.com/project_index.aspx?keywords=大闷
注:话剧中心会员每场有两张票可以九折。
什么是【梨园戏】?
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kTyZRcTcH1Y/?fr=rec1&FR=LIAN&refid=626397715a50d33d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比昆曲更悠久,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江西等地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上路戏包含有18个剧目:《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赵盾》、《孙荣》与《蔡伯喈》。
而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民间,就盛行一种“优戏”。这种土生土长的剧种,唱的是闽南土腔土调,后人称之为“下南腔”。演唱内容多是南曲曲牌体的戏文。下南戏包含有13个剧目:《苏秦》、《梁灏》、《吕蒙正》、《范雎》、《文武生》、《岳霖》、《刘 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与《郑元和》。
宋末元兵南下,杭州陷落,宋氏宗室纷纷入闽。由于他们在杭州时过着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所以入闽时往往都随带戏子家班,以供娱乐。这种家班多由童龄男女组成,泉州人叫做“戏仔”,又叫“七子班”,被后人称之为“小梨园”。小梨园有16个剧目:《陈三五娘》、《吕蒙正》、《高文举》、《朱弁》、《韩国华》、《刘知远》、《蒋世隆》、《郭华》、《葛希亮》、《杨文广》、《西祁山》、《宋祁》、《江中立》、《王昭君》、《田淑培》和《崔杼》。
这样,在南宋末年的泉州,便出现了上路戏、下南戏和小梨园的三种戏剧艺术形态。南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年),元兵入闽,大杀宋室官员,于是作为官宦人家蓄养的“小梨园”家班便流散民间,开始与下南戏、上路戏既同时存在,又互相影响。由于三者来路不同,所以各自都有自己的传统剧目。“小梨园”剧目如《吕蒙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等,都是“宋元旧编”,与明刊《破窑》、《胭脂》、《幽闺》、《白兔》诸记也不同。以上三家剧目,上路老戏的剧目比较古老,保留了部分当年传自浙江的南戏剧目;下南老戏的剧目生活气息较浓,插科打诨较多。小梨园剧目则以生、旦戏见长,往往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古代爱情故事。三派在剧目上各自有其看家戏,称“棚头”,彼此不能互演,就是同一故事题材的剧目,在情节、戏路等方面也不一样;在表演上,有统一的程式,音乐上都唱南曲,与曲艺南音彼此有着密切的渊源与交流关系。三派各有其专用曲牌,风格各有不同,伴奏均以琵琶、洞箫为主,用南鼓指挥。
【大闷】有什么看头?
《大闷》是“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陈三》之一折。宋,泉州人陈三与潮州人黄五娘偶遇于元宵灯下,互为倾慕。陈三遂卖身至黄府为奴,两人终得机缘,夜半私奔,不料中途被官差捉拿归案。陈三监禁落牢,五娘在家中思忆情人,恹恹成病;一般光景,两种情思;对鸾镜懒画蛾眉,听漏鼓触动伤怀;辗转三思,满怀愁绪,尽都吩咐短叹长吁。而【大闷】完全是五娘的独角戏,表现的是五娘思忆情人,深夜难眠,辗转悱恻。
《陈三》一剧为梨园戏代表剧目,“小梨园”流派的“十八棚头”之一,与明清时的《荔镜记》和《荔枝记》一脉相承。《大闷》一折表演身段优美,词曲典雅,唱做并重,而其中大量唱段,至今仍然是弦管中主要的传唱曲目,深得观众喜爱。该折戏建国后很少演出,濒临失传,曾静萍得知民间有一位老师傅深谙此戏,登门拜访,虚心求教,学得此戏,一句曲、一步科,极具传统魅力,一经上演,深受好评,引起福建及港台地区戏曲界的广泛关注。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是什么团体?
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组建于1951年,三种流派合流,是梨园戏硕果仅存的专业演出团体。自一九五三年以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戏曲文化为己任,在抢救、继承、发展梨园戏艺术传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五四年,以传统剧目《陈三五娘》参加华东戏曲汇演,荣获多项大奖,后又获文化部优秀剧目奖,并被拍成彩色影片。从此,“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梨园戏以其古老典雅的风姿,蜚声海内外,在中国戏曲界赢得了卓著声誉。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一九九六年、一九九八年等剧团多次晋京,先后以优秀传统剧目与新创剧目获文化部艺术局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节妇吟》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第四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荣登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各奖项榜首。新编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获文化部第九届“文华新剧目奖”。《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膺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一九九零年文化部授予全国剧团管理先进团体称号。一九九一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一九九九年剧团参加上海首届国际艺术节,得到专家与广大观众的赞誉。
主要演员【曾静萍】
1977年考进福建省艺术学校梨园班。1987年,在福建省首届水仙花青年演员比赛中,凭借在梨园戏传统剧目《朱文》中饰演“一粒金”,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骄人成绩勇夺“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主演的《节妇吟》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戏剧节上受到广泛赞誉,获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的奖项——梅花奖,成为福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戏剧演员,并获第二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之后,她又连续四届荣获福建省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优秀演员奖。2007年第二度梅花奖。在京沪,曾静萍被评论家排在中国戏曲女演员三甲之列;在台湾,她被舆论界誉为“梨园天后”。
背景信息,关于【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
该戏剧季是我国当下泛娱乐化的戏剧舞台上,为数不多的真正的戏剧作品的盛会。“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原名“亚洲当代戏剧季”,是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组织承办的一年一度的国际戏剧盛会,是上海每年向国内外观众介绍世界当代优秀戏剧作品的重要阵地,也是国外艺术节了解亚洲当代戏剧作品的交流平台与前沿阵地。自2005年举办首届起,每一年的“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都设有不同的主题,邀请来自世界各国的戏剧团体共同参与。
每一年的“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除了集中展示的演出之外,还设有工作坊、演后座谈会、国际论坛、新剧本朗读会、公益板块等外延活动,使专业人士之间、观众与专业人士之间有机会面对面地交流。“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最主要的特点是当代性。这里展示的是最当代的、最新的戏剧作品,每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家和地区戏剧发展最前沿的创作情况。努力推介具有时代精神的原创作品和全新诠释的经典作品是“上海国际当代戏剧季”的宗旨。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5 20:00 , Processed in 0.1580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