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中文名注册 登录
福建闽剧网 返回首页

剧团二伯的个人空间 http://www.fjminju.org/?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福建各大戏剧戏谣

已有 1926 次阅读2012-11-18 12:11 |


  

(一)莆仙戏戏谣
  

  “饮酒的有人,移尸的没人。”——谣出《杀狗记》,讥笑酒肉朋友。
  “陈世美阿舅,一去没回来。”——谣出《陈世美不认妻》,比喻财物被人骗去,没有复得希望。
  “有人救刘锡,没人救三娘”。——谣出《沉香破洞》,比喻两人同样遭难,一人得救,一人则被罚。
  “刘贾劝刘四真”——谚出《目连救母》,比喻坏人劝坏人,一丘之貉。
  “包龙图抓风”——谣出《包公》戏,意指无中生有。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谣出《三国》戏,比喻遇事像孔明一样有先见之明。
  

(二)梨园戏戏谣
  

  “要吃吃明糖,要看看入山门”——谣出《郭华》中的“入山门”,比喻唱、做兼优。
  “二苏程鹏举,三朱尹刘林,姜曹杨六使,三王赵孙蔡”。——四句戏谣道出大梨园“上路”十八个看家剧目:《苏秦》、《苏英》、《程鹏举》、《朱文》、《朱寿昌》、《朱买臣》、《尹弘义》、《刘文龙》、《林招得》、《姜明道》、《曹彬》、《杨六使》、《王魁》、《王祥》、《王十朋》、《赵盾》、《孙荣》、《蔡伯喈》。
  “苏梁吕范文武岳,三刘二周百里郑”——这句戏谣包含大梨园“下南”的十三个传统看家剧目:《苏秦》、《梁灏》、《吕蒙正》、《范睢》、《文武生》、《岳霖》、《刘秀》、《刘永》、《刘大本》、《周德武》、《周怀鲁》、《百里奚》、《郑元和》。
  

(三)潮剧戏谣
  

  “吕蒙正烧砂锅”——谣出《吕蒙正》,比喻办事拖拉。
  “征东薛仁贵,得功张士贵”——谣出《薛仁贵》,比喻功劳归到别人身上去。
  “做事陈三磨镜,吃饭薛刚攻城”——谣出《陈三五娘》,比喻干事没劲头、见利抢在先的人。
  “跳加官加说白”——谣出《跳加官》,比喻多此一举。
  “正月十五是元宵,周坚酒醉满街游。
  谗臣岸贾害忠义,赵武把冤心正消。
  二月节气是春分,同胞兄弟并五伦。
  田真田庆复和好,荆树开花万年春。
  三月上巳过清明,关公送嫂去寻兄。
  过了五关斩六将,又斩蔡阳入古城。
  四月初一闻鼓声,西厢月下有行人。
  君瑞哥哥吟诗赋,莺莺小姐倚屏听。
  五月初五端阳天,智远别妻十八年。
  咬脐打猎沙陀过,母子相会在井边。
  六月炎热荔枝红,陈三骑马过楼东。
  因为荔枝打破镜,后来夫妻结成双。
  七月七夕七巧时,苏秦不第被人欺。
  妻不下机嫂不礼,六国丞相一家疑。
  八月十五夜中秋,相府千金抛绣球。
  绣球抛与吕蒙正,父母打赶不收留。
  九月初九立重阳,蔡邕进京中状元。
  贪图富贵又别赘,出路寻夫赵五娘。
  十月天气小阳春,杀狗劝夫是贤君。
  玉环打破西湖柳,孙大饮酒弄迎春。
  十一月大雪冷凄凄,世美薄情不认妻。
  大公无私包文拯,虎头铡下命归西。
  十二月二十四祭灶王,被害和番陈杏元。
  得遇刘仙要搭救,二度梅开会团圆。”(这首戏谣明末清初以来流行于东山岛民间,内有《蔡伯喈》、《关公送嫂》、《杀狗记》、《西厢记》、《荔枝记》、《吕蒙正》、《屠岸贾》、《刘智远》、《苏秦》、《陈世美》、《陈杏元和番》等12个传统剧目内容)。
  “天乌乌,持雨伞,敢(盖的意思)大姑,大姑你来我不知,做戏做伯喈(蔡邕)。伯喈吃米糠,做戏作刘郎。刘郎去守瓜,做戏做英台(祝英台)。英台是查某(妇女),武松去拍虎,拍没死,大老爷去监地理。”(这首戏谣见于民国36年(1947年)《云霄县志》卷四《风土》,内有《蔡伯喈》、《刘知远》、《胭脂记》、《姜诗》、《梁山伯与祝英台》、《武松》等6个流行于云霄的潮剧剧目内容)。
  

(四)四平戏戏谣
  

  “唱得切,宝带别。”——谣出《刘锡沉香破洞》,“宝带别”是剧中的一出重头唱工戏。
  “第一好,苏秦唐二嫂,伯喈红带袄。”——谣出《苏秦》与《蔡伯喈》,其中“唐二别”与“红带袄”两出最受观众欢迎。
  “唱死苏秦生,哭死伯喈旦。”——谣出《苏秦》与《蔡伯喈》,前者的苏秦与后者的五娘均为重头唱工戏。
  “会唱是芦林,不会唱是啼人。”——谣出《芦林会》,唱得好感人,唱不好象哭啼;比喻功夫到家与不到家之别。
  “龙潭本姓陈,世代学四平。”——龙潭全村人皆姓陈,四平戏是祖传班社。
  “请戏无处寻,龙潭找四平。”——闽东、闽北地区都有四平班,惟独龙潭四平班最有名。
  “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屏南班指龙潭四平戏班,是闽东、闽北最出名的戏班。
  “玉洋出茶瓶,龙潭好四平。”——玉洋是屏南县一个乡村,以生产茶瓶出名。
  “龙潭四平好,武戏武松杀嫂,文戏扇坟取脑,半文半武关公送嫂。”这三本戏是龙潭四平戏班常演的保留剧目。
  “龙潭四平戏,群众很喜欢,虎浿到石塘,戏捡反五关。”——虎浿与石塘均系宁德县地名,当地人爱点《反五关》。
  “龙潭出戏班,唱戏真大声。出班去做戏,夜夜睡大厅。”——“真大声”说明四平戏唱的是高腔。“睡大厅”说明演出地点多在祠堂庙宇。
  “大溪孩儿懂得三路拳,杨源孩儿懂得三出戏。”——大溪与杨源为政和县的两个村,大溪以拳术著称,杨源村以演四平戏闻名,连小孩子都会学唱几出戏。
  

(五)北路戏戏谣
  

  “真四平,假乱弹”。——四平戏唱曲牌,非真功无法登台,而乱弹唱板腔,上下句反复,多以“在、万”二字假代唱词,故有“唱假曲”之说。
  “啰啰进平讲,有话没处讲。”——唱官话的啰(乱弹)演员进入唱方言的平讲班,因语言不通,无法对话。
  “平讲唱啰啰,越学越好高。”——唱方言的平讲班演员因演唱从啰啰移植来的剧目,从中学几句官话而引以为荣。
  “平讲假乱弹,琴箫乱对弹。”——平讲班原先无弦索伴奏,后增加管弦乐器,移植北路戏乱弹剧目,自标乱弹班,因难掌握乱弹乐器,故群众以讽之。
  

(六)闽西汉剧戏谣
  

  “千生万旦,难求一净。”——闽西汉剧生、旦易找,净角难寻。
  “花旦怕二黄,老生怕西皮。”——不同行当,各有难度。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各人。”——不同行当要靠各人自己努力修炼。
  “台风树得出,声誉传千里。”——演员要讲艺德才能出名。
  “四门九行样样精,戏班才能出名声。”——要求戏班行当角色齐全,技高艺精。
  “吃肉要吃三层,看戏要看乱弹。”——乱弹是观众对闽西汉剧的俗称。在闽西地区最受喜欢。
  “三年出一科状元,三年出不了戏文。”——比喻写戏演戏的难度。
  “汉剧唱倒板难出来,潮剧跪着难起来,正字戏桌上唱难下来。”——比喻不同剧种唱工戏的特点与难度。
  “向钱看,台风变。”——追求金钱会导致台风不正。
  “二偷活洛练五冬,偷油活捉最见功。丑行一旦缺其本,受聘登台名落空。”此谣里的“二偷”指传统剧目《藏梅寺》中的“偷油”和水浒戏《时迁偷鸡》里的“偷鸡”。“活洛”指《活捉三郎》与《洛阳失印》。这四出戏最见丑行真功夫。所谓“练五科”,即指这四大柱戏绝招多,必须长期苦练才能学到手。
  “功底过颈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无边底,翻腾飞跃无响声。”——此谣反映闽西汉剧丑角从头到脚表演过硬本领。
  

(七)平讲戏戏谣
  

  “临门唱,平讲班,戏台搭在后门山。丈夫去做戏,妇女管田山。唱过六月四,还有八月三。”——平讲班一年到头在山区作流动演出。
  “平讲班,平讲班,日日爬高山;吃薯米,配菜干,上台穿龙袍,下台乞食般。”——反映平讲班艺人生活十分艰苦。
  

(八)高甲戏戏谣
  

  “棚顶管甫送,棚下车鼓弄。”——谣出《管甫送》,比喻热闹非常。
  “拖刘四真”——谚出《目连戏》,比喻有推才行。
  “杨令婆跳舞”——谚出《杨家将》,比喻老天真。
  “半暝(夜)才演唐二别”——谚出《苏秦》,比喻关键时刻拖拉。
  “诸葛亮娶妻”——谚出《三国戏》,比喻出人意外。
  “徐庶见曹操”——谚出《三国戏》,比喻一言不发。
  “周瑜一打输,都督变阿舅。”——谣出《三国戏》,比喻兵败受辱。
  “曹操见笑败”——谚出《三国戏》,比喻轻敌麻痹。
  “死孔明惊死活仲达”——谚出《三国戏》,比喻胆小如鼠。
  “李逵绣花,黛玉挂帅。”——谣出《水浒戏》、《红楼梦》,比喻用人不当。
  “武大再大,大不过三尺。”——谣出《水浒戏》,比喻水平有限。
  “布袋上棚重讲古,高甲上棚弄破鼓。”——比喻各有特点。
  

(九)闽剧戏谣
  

  “舞台八卦图”——是否真功夫,上台便分晓。
  “田园做在戏台顶,收成靠着戏台顶。”——喻舞台演出认真出色,自然收入可靠。
  “养仔做花旦,田租几百担;养仔做小生,家伙没处放。”——喻花旦与小生在戏班里收入最高。
  “没生没旦,做戏没人看。”——喻闽剧多生、旦戏。
  “金生银旦玉三花。”——喻生、旦、丑在戏班中地位最重要。
  “戏衣包穷骨,锣鼓助你威;后生平常过,到老乞食坯。”——喻旧社会艺人到老生活穷困如乞丐。
    “生子去做戏,不如不出世。”——说明旧社会戏剧从艺人员的地位极低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0 08:22 , Processed in 0.15982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