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631|回复: 0

第五部分 空中奇葩

[复制链接]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17-11-7 22: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大听众的良师益友
——祝贺《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空中闽剧院》迎来了它的10岁生日,这是一件值得纪念和祝贺的事。在《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之际,省电台收到了许多领导同志寄来的贺词,具体如下:
老领导黄明同志的贺词是:祝贺空中闽剧院创办十周年。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许怀中的贺词是:祝“空中闽剧院”开办十周年。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振兴地方戏曲艺术。
办好人民广播事业,
热情服务广大听众。
省文化厅厅长李联明的贺词是:“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传统艺术,现代媒体。
梨园迸万家,闽腔传海外。
省电台老台长吴徕的贺词是:“空中闽剧院”十年开锣不衰,为传播闽剧艺术做出了优异成绩。我和广大闽剧爱好者一起为之喝采叫好!祝贺“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省广播电视厅付厅长张锦才的贺词是: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纪念
空中奇葩
省剧协主席柯子铭的贺词是:祝“空中闽剧院”开办十周年
无形剧院  声传百种情
心系万家  业迹誉八闽
省文联付主席丁仃的贺词是:贺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戏送万家  情系四海
福州市文联主席卓青的贺词是:祝“空中闽剧院”开办十周年
佳音云中落
乡情天外飘
省著名戏剧评论家陈贻亮的贺词是:
佳音偏传
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纪念
在“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之际,省电台收到了省艺术研究所。省剧协、省曲协、省闽剧老艺人之家、古田县闽剧团等单位寄来的贺礼,锦旗等。省闽剧老艺人之家寄来的锦旗上写道: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志庆
听众之友
除外,省电台还收到了南平市闽剧团、顺昌县文化局、永泰县闽剧团、霞浦县闽剧团寄来的贺信。
南平市闽剧团寄来的贺信写道:“空中闽剧院”开播怪来深受听众欢迎,值此开播十周年之际,我们致以热烈祝贺。
顺昌县文化局寄来的贺词是:“热烈祝贺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永泰县闽剧团寄来的贺词是:我团全体人员欣闻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谨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为社会主义双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霞浦县闽剧团寄来的贺词是:热烈祝贺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在庆祝“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之际,省电台得到了福建闽艺文化贸易有限公司、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福州闽剧院一团、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福州市曲艺团、尤溪县闽剧团、福建电视台、福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以上这些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淑英)
(原载1992年《福建广播》第1期)
广播天地一奇葩
在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联欢会上,许多领导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现摘要如下:
省电台付台长林祥熙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让我代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全体同志热烈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联欢会。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以来,在各级领导,广大听众以及各界朋友的积极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现已成为广大闽剧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它不但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传播了一些戏曲知识,满足了不同层次广大听众的欣赏要求,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希望大家对我们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共同把这个“空中闽剧院”节目办得更好!谢谢大家!
省电台老台长吴徕讲话:
省电台和闽剧界历史悠久,关系密切。大概从建国初期,我们电台就和闽剧界打上交道了,所以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时,我们积累的大批的闽剧录音带都受到摧残,几乎是荡然无存。“四人帮”粉碎以后,又空手起家,我们的编辑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闽剧界的朋友们给了大力的支持,所以又从头积累了大量的闽剧录音带,在这么个基础上,从82年元旦办了“空中闽剧院”这个节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繁荣闽剧艺术,也满足了广大听众的要求,这个节目至今已办了十年,这在戏曲广播园地里是很不容易的,主要还是靠闽剧界的同志和文化厅的领导剧协的领导的大力支持,所以使这个节目办得有成绩,并且在宣扬闽剧艺术上赢得大量听众的喜爱,所以现在欣闻开播十周年,今天又举行这么个盛会,我们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可是也觉得很激动,很高兴,希望在各方的支持下这个节目能够长期办下去,这也是广大闽剧爱好者的要求,谢谢大家!
省电台老台长陈万讲话:
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联欢会我感到非常高兴。“空中闽剧院”办到现在已经十周年了,在十年当中,它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闽剧艺术欣赏的要求,在繁荣闽剧艺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福建跟台湾是一海之隔。台湾也有很多福州的乡亲,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对于巩固福州乡亲对祖国对家乡的凝聚力上也是起作用的,所以在这里我向这个节目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我们福建的闽剧艺术有很长的历史,它的传统是非常优秀的。但前一段时间,有的人讲有些青年人不大喜欢闽剧,而喜欢听港台的音乐歌曲,这种现象我觉得是暂时的,因为这是一种时髦风,这个风过去以后,情况就会变化,在前几年广东省也有这种现象,广东音乐在茶楼里听不到,听到的是港台音乐,但是前段我看到一个材料,现在又恢复了广东音乐,这说明了凡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它是不会因为其他的冲击而消灭的,它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的闽剧艺术也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所以我相信我们“空中闽剧院”通过这一次很好地总结经验,肯定会办得更好,为繁荣福建的传统艺术做出自己的更大贡献!我的话完了。
省剧协主席柯子铭讲话:
同志们,我首先代表福建省剧协为省电台文艺部创办的“空中闽剧院”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空中闽剧院”广播的特点是持续性和间断性相结合的,它每周播一次,这就需要创办节目的单位部门和编辑同志要有一种坚强的毅力和很好的计划性,没有坚强毅力和很好计划性就很难坚持又是间断的又是持续的办了十周年。所以我认为办这个节目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周密的计划,而这样的精神是来自我们电台主持这个节目的同志的一种对广大听众服务的精神。我觉得这个精神非常值得,她热爱闽剧,热爱地方戏。热爱闽剧传统,热爱我们地方戏曲的听众,只有这样一颗心,她才能办好这个节目,所以应该值得祝贺、学习、赞扬的!“空中闽剧院”十年当中一共播了五百多个剧目,很多剧是我们舞台上看不到的,很多著名演员的著名唱腔,非常好的唱腔,我们平时也听不到。所以这个“空中闽剧院”做了我们应该做而没有做或者我们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所以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好。我原来听得不多,但经常在节目报上看到很多闽剧节目介绍,这就使我联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些节目介绍积累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关福建闽剧和演员唱腔的缩影,这个缩影资料肯定很丰富。再一个就是“空中闽剧院”十年播敢一百多位老的和中青艺术家的唱腔,这也使我感动不已。我感到处这个工作很深入人心,我觉得“空中闽剧院”是我们闽剧界艺术家们的知音和朋友。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知音。当然我们平时省文化厅和有关部门举办评奖活动给我们一个奖赏也是知音,但这是不常见的,更常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能得到人们的理解,这就是知音。省电台文艺部举办“空中闽剧院”十周年非常好,这是我们闽剧艺术家的知音和知友。“空中闽剧院”还介绍我省许多会演、调演、展演的节目和一些伬唱评话节目,这非常好。它还介绍闽剧老艺人之家的活动,我很感动。闽剧老艺人之家在全国来讲是独自一家的,而且办得非常好。我们“空中闽剧院”也关注了这个闽剧院老艺人之家,广大闽剧老艺人在为繁荣我们的闽剧艺术事业方面作了贡献的。“空中闽剧院”不但是剧院,而且是学院,这也使我非常感动。它一共办了二十二讲,在培养人才,传播闽剧知识方面作了很好贡献。所以我在这里代表剧协,还包括我个人,还有广大闽剧协会的会员对“空中闽剧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在新的十年当中能够做出更辉煌的成绩,谢谢!
福州市文联主席卓青讲话:
今天来主要会见闽剧界的老朋友,也会见我们广播行业的老朋友。我觉得“空中闽剧院”的确是办了一个很好的事情。我最近时间多了一些,我就在思考一些关于文化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祖国的确是了不起,五千年的历史,有乱、有治、有分、有合,但始终保持一个渊渊大国的地位,●立在世界之林,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我想就是我们有独特的,独秀一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维系着我们这个国家,在哺育着我们,在复盖着我们。当然传统文化的范围很广,戏曲就是一个部分,其他如书法、方块字等。方块字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字跟语音脱节,但是,正是这个方块字就把不同方言维系在一起。如果都是讲拼音文字,那我们就有几百种文字了。而跟语言很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地方戏曲。从很大范围内戏曲的确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维系着我们的民族,这个我很有感受。原因是闽剧不止是在闽海十邑,凡是有福州人的地方通行无阻。我带了伬唱(伬唱也是跟闽剧相通的)到了美国。新加坡,那真是乡音一曲大家来了。在旧金山我们福建美籍同乡会是亲大陆的,台湾不来的,但是闽剧一去他就来了,我就想起过去说的“相逢一笑免冤仇”,现在是“乡音一曲免冤仇”,这乡音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乡音的维系力量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做闽剧的同志都很自豪。我对闽剧界很有感情,从五一年我很年青的时候接触闽剧到现在,头发都白了,我也算是闽剧界的一分子了。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允许我代表福州市文艺界,也代表福州市的闽剧界,非常非常地感谢广播电台举办这个“空中闽剧院”,它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舞台,用最现代化的媒体传扬了天外四海。到底谁是“空中闽剧院”的倡导人?我想是吴徕同志,当然不家陈淑英同志和陈万同志。倡始者这个点子是很不容易的,而坚持者也很困难,这十年要把它坚持下来,而且是越办越好。所以我在这里提议我们在座的以热烈的掌声对“空中闽剧院”所做的工作表示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福州市文化局局长马国防讲话:
该说的刚才各位领导都讲得很全面了,借这个机会我代表福州市文化局向省人民广播电台“空中闽剧院”节目开播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闽剧是福建的一大剧种,也是福州的主要剧种。这几年我们省市委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朋友对闽剧很关心,我们闽剧界的同仁也是在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在振兴闽剧的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象“天鹅宴”这一剧本今年就获得了全国文化部举办的首届文化新剧目大奖,为闽剧争了光,也为我们福建省争了光。应该说,闽剧是有悠久的历史,也有深厚的基础,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这几年我们一些政策不配套,也有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观众在减少,舞台也缩小。但在振兴闽剧,传播闽剧当中,省电台的“空中闽剧院”起到了一个桥梁和扭带的作用,在闽剧工作者和听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也给我们闽剧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舞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因为振兴闽剧既需要闽剧工作者的艰辛劳动,也需要不断的培养闽剧的观众,就在这个方面“空中闽剧院”通过传播介绍闽剧艺术和知识,使更多的听众了解欣赏了闽剧,以实际行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所以这10年的工作来之不易,非常艰辛。我们愿借此机会对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在十年来对我们闽剧的支持、帮助、关心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希望在今后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作为我们福州闽剧界的同仁,我愿在这里代表各位表示一个态度:希望在今后我们能够更加密切的配合,共同为振兴闽剧,繁荣文艺做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各位!
省剧协副主席胡奇明讲话:
作为我们闽剧演员应该衷心地感谢省电台为我们闽剧界艺人和闽剧观众创办了“空中闽剧院”。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长黄则霖讲话:
我衷心感谢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创办十年来对闽剧事业的关心、支持、帮助,值此我表示诚意和感谢!
福州闽剧院红旗剧团团长林中讲话:
振兴闽剧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在此感谢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对我们闽剧事业的关心和帮助!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钟天骥讲话:
各位同志,今天正如主持人说的是一个盛会,我在这里代表我们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的全体同志向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刚才很多同志讲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也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至少有两点:一点就是我们在考虑工作的时候,特别是文化工作,考虑安排节目的时候。我们想到了广大人民,广大听众的需要,这一点就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安排这样一个节目,所以它很受欢迎。第二点就是正如上面很多同志说的,闽剧是福建省的主要剧种,特别是在福州地区以及福州人所居住的地区,所以它是深受欢迎的一个剧种。刚才卓青的同志讲的乡音我是深有感触,因为我就见到过很多这样的场面,每当到了一个地方,你听到了当地的乡音或者是在外地听到了乡音以后,这种心情是没有办法用别的东西可以代替的。“空中闽剧院”正好起了这样一个作用,把闽剧优美的艺术通过空中传播到各地去,使我们广大听众得到一种特殊的享受。所以我在这里希望,热切希望“空中闽剧院”越办越好,继续办下去。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付总编王志强讲话:
我们和福建省电台是同行,那么在我们同行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就是一个节目要想取得短时间的轰动效应是很容易的,要想长期的办下去是极困难的,因为喜新厌旧总是听众的普遍心理。那么,“空中闽剧院”能办十年我觉得它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的节目在全国广播电台系统恐怕也是不多见的。所以我作为同行,我们为“空中闽剧院”感到高兴!同时我们也希望广大听从能够更加关心和扶植这个节目,谢谢!
省电视台文艺部主任胡兴平讲话:
省电台和省电视台是我们省里的两个兄弟台,但是电台是大哥哥,我们省电视台是小弟弟。就从“空中闽剧院”来说能够办十年,在我们省电视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栏目能够办了十年,这样的长久不衰,这样的为观众所欢迎。所以我们是向省电台学习,我们愿意和省电台进一步合作,把我们的闽剧事业办好!我总想我们电台和电视台应该携手合作,把我们的闽剧事业更好地推上一步,我们作为电台,电视台愿意为我们闽剧出点力气。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省电台文艺部主任林良实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个剧团的朋友们,刚才听了许多老领导,许多闽剧界的朋友热情洋溢的讲话和精彩的表演,我作为个人心里的感触是比较深的。真的,十年来我们改革开放,在这样形势下各个事业都在不同的前进。我们闽剧广播究竟怎么看待它,如何正确看待它?我觉得这个是我现在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我在这里不瞒大家说,正像我们广播现在处于相对的比较不利的地位一样,在广播里面戏曲广播又处于比较相对不利的地位。但是我相信一条,就是不管怎么样,不管时代怎么样前进,文艺怎么样改革、广播节目怎么调整,作为我们福州语言范围的主要剧种——闽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只要广播电台存在,闽剧就应该在我们电台中占有应有的地位。所以说我们今后节目当然肯定还要调整,刚才海峡台王志强同志讲了,他感到惊讶,一个广播节目能够连续办十年,这个在全国电台中是比较少有的。但是我相信一条,节目名称可能会这样改,那样改,但是作为它的主体闽剧,还有我们省的其他的比如说莆仙戏、芗剧等等,这是我们福建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也是我们今天座的咱们共同拥有的东西,并且我们以这些东西对外省人对世界人引为自豪的,正象刚才卓局长,各位讲的乡音一样,说明作为民族的传统的地方的这种艺术它的强在的生命力。所以在这里我可以表这样的一句话,在座的有很多我们电台老台长,还有省市文化界的领导,也有我们剧团老的新的领导以及演职人员,我想我的这句话恐怕能够代表大部分人的心意。过去我们“空中闽剧院”的十年不但凝聚着我们编播人员,节目制作人员的心血,我认为它更是凝聚着我们福州方言区的许多有志闽剧事业的这些有关的文化界的领导人,新的、旧的、老的领导人,还有主创人员的他们的心血,恐怕不是以百甚至以千来计的。我认为我们要永远记住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要永远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要很好的保持它,发扬它,进一步把闽剧广播推向前进!谢谢!
在“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之际,省电台、省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均加以报道:
省电台于1991年12月1日上午七点正新闻节目中加以报道,内容如下:
本台记者报道:昨天上午200多位广播戏曲工作者聚会福州。庆祝本台“空中闽剧院”节目开播十周年。1982年元旦开播的“空中闽剧院”是本台融新闻性、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道戏曲专题节目。近十年来,这一节目已播出闽剧、评话、伬唱五百多本,福州地区以及闽东、闽北和台湾省、东南亚一带福州方言区的听众都十分喜爱这一节目。许多听众称赞它不仅是“空中闽剧院”,而且是“空中闽剧学院”,认为省电台为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弘扬民族文化,繁荣闽剧艺术办了一件有意义的实事。老同志黄明、省委宣传部付部长、省文联主席许怀中,省文化厅厅长李联明等分别为“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发来贺词贺信和贺电。省剧协主席柯子铭等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祝愿“空中闽剧院”越办越好。吴乐天、胡奇明、黄愿亭、林培新、张建斌、曾光萍等著名闽剧评话演员即兴演唱了闽剧、评话、黄梅戏、越剧等精彩唱段。
省电视台于11月30第一套晚间新闻中加以报道,内容如下:
本台记者报道:今天省电台文艺部编辑与有关领导、闽剧中青年演员,闽剧爱好者三百多人在福州举行省电台“空中闽剧院”专栏创办十周年文艺联欢会。十的来“空中闽剧院”已播了五百多本闽剧、评话、伬唱等节目,丰富了人民的文艺生活,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欣赏之要求,成为城乡人民尤其是中老年闽剧爱好者的良师益友,他们多次播出闽剧新秀,闽剧中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和评话大奖赛,已对100多位闽剧、评话、伬唱老前辈和优秀中青年演员作了专门介绍,并多次播出闽剧唱腔广播讲座,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福建电视台于92年1月2日第一套20:00播出电视专题片《梨园进万家  闽腔传海外》
——记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解说词:这是多么熟悉的乡音,随着电波穿山越岭,传遍了八闽大地,这是多么炽热的乡情,泛起多少闽剧爱好者心中温馨的涟漪。
这就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开办的栏目“空中闽剧院”,至今已历经整整十个春秋了。
91年11月30日,省电台的编辑与有关领导,中青年闽剧演员, 闽剧爱好者两百多人在福州举行“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联欢会。省市有关领导还送来了热情洋溢的贺词,对这一栏目作了高度的评价,并对编辑予以了热情的勉励。
这几位老台长、老同志、老编辑能亲眼看“空中闽剧院”的累累硕果,怎么能按捺住心头的激动?
联欢会上,许多听众熟悉的闽剧、伬唱、评话演员以及歌坛新秀联●登台,一展风姿,这些演员大多是通过“空中闽剧院”与听众结成知心朋友的。往日只闻其声,今日目睹其人。真是别有一番趣味。闽剧爱好者与闽剧演唱者从心底里流露出对“空中闽剧院”编辑的感激之情。
十年来,“空中闽剧院”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和“努力办好广播,为听众服务”为宗旨,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欣赏要求,丰富人们的文艺生活。同时,还给人们传播了戏曲知识,给人以美的启迪和教育,或为广大闽剧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十年来,“空中闽剧院”已播出500多本闽剧,评话、伬唱等节目,寓教于乐、雅俗共赏,成为城乡人民、尤其是中老年闽剧爱好者业余生活的一部分一些台湾、港澳同胞和东南亚一带的华侨,从“空中闽剧院”里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
十年来,“空中闽剧院”曾多次播出闽剧新秀,闽剧中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和评话大奖赛的节目,已对100多位闽剧、评话、伬唱老前辈和优秀中青年演员作了专题介绍。为繁荣我省的闽剧事业。扶植了一大批闽剧新秀,这两位青年演员就是通过“空中闽剧院”的大门,而走进许多闽剧听众心中的。
花要结果,木要成材。“空中闽剧院”不愧是闽剧演员的一方热土,演员成功了,而幕后英雄——编辑却依然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头上添上了霜雪,额上划上了皱纹。他们的汗水心血化成甘美的硕果,源源不断地向听众输送精神食粮。责任编辑陈淑英是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的女儿,从小耳濡目染,对闽剧艺术十分热爱。十年来,她将少女时的梦想都溶入自己平凡的工作中。每一段唱腔,每一句道白,都认真制作,审听,成为闽剧演员和闽剧爱好者交口称赞的编辑之一。
一位同行感慷地说:一个好专栏开办一年二载不难,难的是十年坚持。“空中闽剧院”可以说是“广播天地一奇葩。”那么多听众的喜爱,就是对编辑辛勤劳动的最高奖赏。
春雨润无声来年花更艳。愿“空中闽剧院”这无数闽剧爱好者的园地越办越红火。
佳音空中来  乡情天外飘
——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本报记者  姜建闽
11月30日上午,省电台在福州召开“空中闽剧院”节目开播十周年联欢会。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代表数百人欢聚一堂、歌舞同乐、共叙心声。黄明、许怀中、李联明等同志题写了贺词。
“‘空中闽剧院’真正好,她是连接我们与听众的桥梁……”联欢会在全国劳模、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吴乐天表演的评话中拉开帷幕。“空中闽剧院”创办于80年代初期,开播以来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和“努力办好广播、为听众服务”的宗旨,为繁荣我省闽剧艺术事业出好戏,出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10年来,播出了500多部闽剧、评话、伬唱,介绍了我省20多个专业剧团、10多个业余剧团上演的剧目和100多位老、中青优秀演员,同时还在这个“空中舞台”向听众介绍戏曲知识,听众遍及八闽大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
闽剧艺术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在与电影、电视、流行歌舞日趋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闽剧已呈现出明显的疲惫状态;观众在老化,舞台在缩小,卖座率在下降。在这么一种情况下,省电台创办的“空中闽剧院”做了一件闽剧界想做而未能做的实事。
“空中闽剧院”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编辑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编辑陈淑英是我省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的女儿,她1964年从厦大中文系毕业后来到省电台文艺部,负责戏曲编辑工作。也许是从小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她对闽剧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文革中,省电台原库存的戏曲胶带遭受严重损失,因而许多资料都得从头积累。为了采集新上演的剧目,丰富节目源,多年来不论严冬酷暑,刮风下雨,路途遥远,她都及时地赶往演播现场。她集彩编、剪辑、审听、复制于一身,工作之辛苦是可想而知的,但她毫无怨言。她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戏曲界朋友的信赖和友情,他们亲热地称她为“淑英姐”。在采访中陈淑英对记者说,“空中闽剧院”是一道融知识、趣味、欣赏、新闻为一体的戏曲广播节目。它之所以能受到广大戏曲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10年来长久不衰,是与各级领导的关怀,听众与各界朋友的支持分不开的。同时,也凝聚了有志于闽剧事来的主创人员、编播人员的心血。“每当我收到一封封热情洋溢的听众来信,心里很感动。”陈淑英这样说,“在‘空中闽剧院’开播10周年之际,谨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愿再度相逢在五彩缤纷的空中闽剧院。”
(原载1991年12月4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声传乡曲  情系万家
——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联欢会侧记
荣榕
辛未金秋,福州市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厅里热闹非凡,阵阵韵味醇厚、悠扬悦耳的戏曲唱段沁人心脾,令过往行人流连驻足。一打听,才知道这是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空中闽剧院》栏目开播十周年的庆祝联欢会。
当笔者步入会场时,只见文艺界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前来祝贺;戏曲界许多名宿和新秀引亢高歌,谈笑风生。笔者再往会场左侧一观,这边尽是贺电、贺词,贺匾锦旗,省委宣传部老领导黄明、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许怀中、省文化厅长李联明、省剧协主席柯子铭……均题词祝贺,琳琅满目。
循着笑语欢声,我瞧见了《空中闽剧院》的责任编辑陈淑英,这位出身在梨园之家、闽剧耆宿陈春轩的长女,自幼便与闽剧结下了不解缘。六十年代,她在厦大中文系毕业后,便跨进了省广播电台文艺部。在经历十年浩劫,电台库存戏曲磁带大量流失的基础上,她苦心经营着《空中闽剧院》。陈淑英四处奔走搜集,硬是的把资料补了八千多盘。如今这个栏目家底雄厚了,《空中闽剧院》从一九八二年元旦开播至今,整整十年,听众遍及八闽大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这是一道融知识、趣味、欣赏和新闻为一体的戏剧广播节目,倍受人们的盛赞。一位闽东听从来信:“《空中闽剧院》在闽东极受青睐,它成为城乡人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最美好的文化生活享受,宁可少吃饭,也要赶上听。”
十年来,共有五百多本闽剧、评话和伬唱在《空中闽剧院》亮相;近四十个专业和业余闽剧团体演出的大部分剧目在《空中闽剧院》粉墨登场;闽剧界大活动,如全省戏曲会演、调演,唱腔汇演,艺术节,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陈春轩从艺庆贺活动,省、市闽剧团赴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演出盛况,省闽剧老艺人之家举办活动等都在《空中闽剧院》报道宣传;还有一百多位闽剧、评话、伬唱老前辈和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空中闽剧院》专门介绍;闽剧新秀、闽剧中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和评话大奖赛在《空中闽剧院》屡次播出;闽剧唱腔广播讲座共二十二讲在《空中闽剧院》评尽解说;等等等等真是说不完。三明地区有三十多位青年听众来信:“是讲座帮助我们认识并爱上了闽剧,讲座是闽剧艺术的珍品,百听不厌,我们已将它录下以便经常欣赏。”面对这些鲜花和掌声,陈淑英却谦虚、由衷地说:“《空中闽剧院》之所以能受到广大戏曲工作者和听众的喜爱,是与各级领导的关怀、听众与各界朋友的支持分不开的。同时,也凝聚了有志于闽剧事业的主创人员、编播人员的心血。《空中闽剧院》即将跨进第二个十年。未来的十年,我们决心把它办得更加光彩夺目,愿我们再度相逢在五彩缤纷的《空中闽剧院》。”
走出会场,仰望耸立在湛蓝睛空的广播塔,仿佛听到它将闽曲乡音,传播到浩茫的广宇……
(原载1992年《福建剧谈》第3期)
“空中闽剧院”创办10周年
福建广播电台文艺部创办的“空中闽剧院”迎来了开播10周年。这个融新闻性、知识性、欣赏性、趣味性于一体,可听性较强的戏曲栏目,开办以来已播出500多本闽剧、评话、伬唱。
(宝志)
(原载19911210日《福建日报》)
省电台《空中闽剧院》开播十周年
金秋十一月三十日,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举行《空中闽剧院》栏目开播十周年庆祝联欢会。
《空中闽剧院》这个栏目,从一九八二年元旦开播至今,整整十年,听从遍及八闽大地,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这是一道融知识、趣味、欣赏和新闻为一体的戏剧广播节目,倍受人们的盛赞。
十年来,共有五百多本闽剧、评话和伬唱在《空中闽剧院》亮相;近四十个专业和业余闽剧团体演出的大部门剧目在《空中闽剧院》粉墨登场;闽剧界大活动,全省戏曲会演、调演、艺术节,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陈春轩从艺庆贺活动,省、市闽剧团赴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演出盛况,省闽剧老艺人之家举办活动等在《空中闽剧院》报道宣传;还有一百多位闽剧、评话、伬唱老前辈和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空中闽剧院》专门介绍;闽剧新秀、闽剧中青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和评话大奖赛在《空中闽剧院》数次播出:闽剧唱腔广播讲座共二十共讲在《空中闽剧院》陆续播讲。
(史荣)
(原载1992年《福建艺术》第1期)
雅俗共赏  寓教于乐
“空中闽剧院”开播10年戏迷多

本报讯  省电台文艺部的“空中闽剧院”节目开播迄今10年。已成为我省和台湾、东南亚地区广大闽剧听众的知音。
10年来,“空中闽剧院”节目努力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戏曲艺术”为宗旨,传播戏曲知识,提供精神食粮,给闽剧爱好者带来了美好的文化生活享受。
该节目开播怪来,已播出500多本闽剧、评话、伬唱等。全省20多个专业闽剧团演出的大部分剧目在栏目中播出过;该栏目还对100多位闽剧、评话、伬唱老前辈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演艺生涯、成功经验做过专门介绍,深受戏迷好评。
(本报记者  宋晓东)
(原载1991年12月3日《福州晚报》)
清新高雅  别具一格
——听众赞《空中闽剧院》
《空中闽剧院》自开播以来,一直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他们经常来信赞扬《空中闽剧院》节目办得好,现将部分听众来信搞编如下:
1、连江县第六中学林青峰同学于1989年3月2日来信说:“淑英阿姨,您好!您编的《空中闽剧院》真令人欣慰!闽剧是我省传统的戏曲艺术,也是我省戏曲艺术的精华。我虽是一个才16岁的高中生,却很喜欢闽剧艺术。2月23日的《空中闽剧院》节目清新高雅,别具一格,那古色古香的闽剧音乐再加上电声乐器的伴奏,呈现出很强的现代意识,适合青年的口味。著名演员林聪中、李少华、黄愿亭等人的唱腔,可使观众为之动情以致催人泪下。希望《空中闽剧院》能经常播出林聪中演唱的闽剧选段和林聪中、李少华演唱的《莫愁女》选段以及闽剧《红楼梦》、《蔡夫人》等,值此,我代表广大闽剧爱好者向您致谢!”
2、古田县第三中学退休教师黄于焘听友于1988年6月16日来信说“贵台《空中闽剧院》播出闽剧《王华买父》,我听了全剧、感慨万千!这出戏很有教育意义,很感人!它有力地讽剌封建社会的残酷,歌颂了王华和礼部尚书之女的高贵品质。他俩的思想品德与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女子找对象以金钱为主,以荣华富贵为前提,有的对亲生父母不孝敬、百般虐待,致父母无法生活下去而走上绝路等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这出戏要多播、多宣传、谢谢。”
3、福清县港头东峰村翁振龙听友于1992年1月12日来信说:“尊敬的陈淑英大姐,您好!我是您的忠实听众,92年1月1日省台播送了您耕耘的《空中闽剧院》创办10周年联欢会,我极为高兴!元月2日晚又在电视上见到您的尊容,原来您是个约50岁左右的大姐姐,因此我称呼您大姐。我是个51年出生的农村人,土生土长,而且命运很坎坷,28岁时不幸由高空作业跌下,造成高位瘫痪终身。这10多年来感谢您创办的《空中闽剧院》,我才度到今日,我们全家对您深表衷心的感谢!但我代表中老年人要求您多播些闽剧评话节目。闽剧评话内容丰富,很有事故性、教育性、知识性、欣赏性,比如吴乐夫播讲的评话《甘露夺》很有故事性,闽剧《一文钱》很有教育性,《贻顺哥烛蒂》很有欣赏性,《三斩薛仁贵》很有知识性,总之,各种戏都有它的教育意义,祝您工作顺利,万事亨通!”
4、福州火车站美术厂工人刘建邦听友于1989年7月28日来信说:“我是福州人,极喜欢听福州戏。在本市上演的闽剧,我若有空都去观看,先睹为快,看戏与听广播一样都喜欢唱腔水平高的演员,我特别喜欢张品生、李少华、玉芗卿、胡奇明、林聪中等的唱腔,以上这些演员的唱腔,我反复收听,总觉好听,今天写信点播以上演员演唱的戏,如《珍珠塔》、《莫愁女》、《寻失控夫》等,希望安排在《空中闽剧院》广播,谢谢!”
5、福州棉纺织印染厂吴爱娇听友于92年3月12日来信说:“淑英姨,您好!在省电台的《空中闽剧院》和电视报上认识了您,我有个冒昧的要求,想和您交朋友,行吗?先容我作自我介绍,我叫吴爱娇,连江县人,73年生,初中毕业,现是福州棉纺织印染厂的一名工人。从小我就酷爱闽剧,也曾想当一名闽剧演员,但至今还没有实现,这是我最遗憾的事,所以每逢有演戏,我从未缺席,如今听收音机也是如此,在听了《空中闽剧院》开播10周年联欢会后,我觉得闽剧是否也可以搞‘卡拉OK’,以满足闽剧迷们的要求,也期待着闽剧也有个‘闽剧迷联谊会’,好,祝您心想事成。”
6、长乐县营前镇黄石里厝村林月仙听友于87年8月7日来信说:“陈师傅,请怒我冒昧,我是个酷爱闽剧的农村姑娘,自幼就想当一名闽剧演员,但尚未如愿,真遗憾!只好把它爱好寄托在收音和电视的闽剧栏目中,特别是《空中闽剧院》节目,我经常收听,听着,听着,自然而然地就跟着唱起来,但我总觉得唱出的词句总是走调,为此我很苦脑,很想请您帮我指点指点,不知能否?如‘新茶花’、‘双蝴蝶’,‘宽三眼’、‘急板叠’等曲调该怎样唱呢?哦,对了,我想点播《反皇城》中的‘只见昏君泪盈盈’一段,可否?就此搁笔,恭候佳音,最后请接受我的祝愿,祝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空中闽剧院》节目越办越好!”
7、三明市第二塑料制品厂吴孝明、吴明华、刘英良等听众于84年9月9日来信说:“我们是一群闽剧爱好者,特别喜欢贵台的《空中闽剧院》广播,自从贵台《空中闽剧院》播出闽剧唱腔广播讲座以来,深受广大闽剧爱好者的欢迎,我们更是无比欢喜,如获至宝,因为这一整套包括了全部的闽剧唱腔曲牌,听了这些不但可以知道每一种唱腔的运用场合和曲调的差别,更可贵的是因闽剧曲牌很多,有的曲牌很少用到,即使用几十片磁带录闽剧,也不可能包括所有的闽剧曲牌。听了这个节目,可使人解除疲劳,精神愉快,真是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我们不但收听,而且还录下了这个节目,我们将要录制全套的‘闽剧唱腔广播讲座’,不管有多少讲全部录下来,并作为资料片永久保留,随时欣赏。”
8、福州市建新公社后曹村王秀兰听众于88年9月12日来信说:“自从省电台办了《空中闽剧院》栏目后,深受广大闽剧爱好者的喜欢。作为闽剧爱好者的我,从小跟闽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想点播闽剧《吴山访友》和《王有道休妻》,望电台能安排播出。陈编辑,我在9月11日《空中闽剧院》栏目中,得知有一个叫林月仙的听众跟我一样都是闽剧爱好者,又得知她很想当一个戏曲演员,但是没有如愿,使她深感遗憾!只好把这种心思寄托于电台和电视台的闽剧栏目中。听到这里,我心中不免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她的遭遇怎么跟我如此相像呢?陈编辑,我冒味的请您帮一个忙,我想和这位长乐听众交朋友,但不知她的通讯地址,深感遗憾!陈编辑,您能否给我们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望您在百忙中给我答复。”
9、闽侯县绵山乡唐敏听众于88年12月10日来信说:“淑英姨,您好!我和我爷爷都是闽剧爱好者,更是《空中闽剧院》的热心听众,12月18日我们从《空中闽剧院》里听到林聪中演唱的‘宝玉哭灵’一段,真是感人,以前爷爷经常看林聪中演的戏,从唱腔、扮相、表演等各方面都非常喜欢,但近年来很难看到他出台亮相,爷爷要我写信给您,请向林聪中是否退出舞台了?他的近况如何?爷爷希望能在《空中闽剧院》节目里得到满意的答复。另外,我们想点播林聪中演唱的闽剧《曲判记》选段,希望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谢谢!祝您愉快!”
10、福建省唐业烟酒公司三明分公司陈其宫、陈雨宫、林宝玉等听众于84年3月11日来信说:“我们是闽剧爱好者,自从贵台《空中闽剧院》播出闽剧唱腔广播讲座以来,我们欢喜异常,收听后,觉得非常好,因为有许多唱腔是闽剧名演员的唱段,听了可使人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在这讲座里,各种各样的闽剧唱腔都具备。我们想,既使录制几十片闽剧磁带,也不一定能包括全部的曲牌。因此,我们准备录制‘闽剧唱腔广播讲座’,要把所有的闽剧唱腔都录下,以供欣赏,并象对待艺术珍品一样,永远保存。”
11、福州市仓山观井路79号黄自明听众于87年11月3日来信说:“我们几个是闽剧爱好者,经常收听贵台的《空中闽剧院》广播,贵台本月2日《空中闽剧院》播出的‘闽剧荟萃演唱会’节目,十分动听,令人喜爱,可惜不懂得唱词,感到美中不足,可否麻烦贵台把唱词底稿寄来抄一下,不胜感激!”
12、福州市郊区城关乡林浦村老人组听众于88年10月29日来信说:“贵台《空中闽剧院》播出的闽剧《寻夫控夫》这本戏曲调和唱腔个个都唱得很好听,尤其是‘王府管家来通知二叔过府议事’和‘兄妹进京告状’这两段唱得很好。还有陈淑英演唱的《夫人城》和《反皇城》这二本戏唱腔也非常好听,请贵台把上面这三本戏都放在《空中闽剧院》经常播出去。”
13、福清县港头东峰村翁振龙听众于88年8月30日来信说:“我是一位近中年的老听众,对闽剧评话伬唱有深刻的爱好,而且农村中老年人对闽剧有着深厚的感情。建议贵台《空中闽剧院》多播些有教育性、故事性强的节目。如《状元与乞丐》、《一文钱》、《十五贯》、《红裙记》、《春香莲》、《甘露夺》、《春草闯堂》、《桌面做生日》、《杨家将》等等。这些剧目的播出,肯定会吸引农村中老年听众,更会吸引山边海角的妇女听众,我看效果是不错的。”
14、霞浦听众林佳期于90年11月26日来信说:“我们地处闽东地区,当地广东听从对收听闽剧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妇女非常喜欢听空中闽剧院节目,大家都把收听《空中闽剧院》节目看作是特殊的精神享受,尽管现在电影、电视、录像都很普遍,但都比不上收听闽剧的方便,电台能在《空中闽剧院》播出闽剧唱段,听众很欢迎。”
15、三明市塑料二厂吴孝明、吴明华、陈文玉、林茂坦、游金瑞等听众于89年12月13日来信说:“我们是一群闽剧爱好者,经常收听贵台的《空中闽剧院》节目,您的播出的闽剧唱腔广播讲座真是百听不厌,此讲座最大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地在节目中向听众介绍了闽剧的形成,发展及唱腔概况,分类,曲牌特点等,介绍了每支曲牌的速度、节奏、旋律、板眼、用途、伴奏乐器等。这样,使广大听众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也熟悉了闽剧唱腔曲牌,获得了闽剧及其唱腔的基本知识。更难得的是在“讲座”中有许多精彩唱段都是由著名的闽剧演员演唱的,他们的嗓音优美动听,吐字清晰,使我们获得了最好的艺术享受,它是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我们不仅喜欢听闽剧新秀演唱的闽剧,还特别爱听闽剧名老艺人演唱的闽剧,如李铭玉、郑奕奏、李小白、黄荫雾、金谷兰、郭西珠、洪琛等人演唱的《六离门》、《起桥胶》、《荔枝换绛桃》、《红裙记》、《游黾山》、《闹灯会》、《紫玉叙》等戏,希望贵台以后要多播一些他们的唱腔,最好是全剧。到时,我们也要录下来,长期保存,以供时时欣赏!”
16、霞浦晶华联合玻璃厂兰国兴听众于87年6月17日来信说:“我全家都喜爱戏曲艺术,尤其对闽剧感情倍深,听说省闽剧中去年演员广播电视大奖赛将在近日举行决赛,兴奋非常,值此之际衷心感谢电台电视台又为戏曲爱好者办了一件大好事。闽剧是我省主要地方剧种,它唱腔优雅,行旦齐全,既有地方性,又有群众性,深受我省二十几个县市数以万计观众新喜闻乐见,广大观众对闽剧艺术寄予厚望,愿各闽剧团体及演员在师承流派改革创新上下苦功,为振兴闽剧事业,发掘民族精神,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出新人新戏再做贡献!特赋小诗一首祝贺之:“老树新枝花艳红,振兴戏曲九洲同,四调行腔皆美韵,五行名角竞争先;陈、林、洪、李绫几辈,郭、郑、刘、林芳容多,三百春秋非易事,迎来盛世各风骚。(注:陈、林、洪、李是指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林务夏、洪琛、李铭玉四大名家,郭、郑、刘、林是指郭西珠、郑奕奏、刘小琴、林芝芳四大名家。)
17、福建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陈宣杰听众于91年11月19日来信说:“淑英同志,您好!蒙您指点,感激在心。本月14日下午二点听了《空中闽剧院》中的15首闽剧曲牌音乐介绍,真是欣喜之至!劳神之处,不胜感激!贵台给听众的好处,真是说不完。感谢陈淑英,您深知听众心。”
18、霞浦县晶华联合玻璃厂兰国兴听众于86年6月18日来信说:“贵台《空中闽剧院》播出这次闽剧新秀广播电视大奖赛四场决赛,我全听了欣喜之极!贵台举办这次规模空前的闽剧大奖赛是一项水平较高的艺术较量,它行当齐全,生、旦、净、丑、未济。一堂,唱、做、念、打各有千秋,我被他们精彩的表演和优雅的唱腔所深深吸引,我为闽剧事业人才辈出,后继有人而无比高兴!希望贵台今后多搞些这样的活动,为振兴闽剧事业多作贡献!”
从以上这18封听众来信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空中闽剧院》节目是深入到千家万户,是拥有广泛的听众,是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与赞赏的!听众在这些信件里,有赞扬、有祝愿、有建议、有感想、有希望、有要求,对《空中闽剧院》节目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厚爱。听众的来信对我来说是鼓舞、是鞭策、它激励我更加努力办好戏曲广播、办好《空中闽剧院》节目。
(陈淑英于1993年)
戏曲节目是怎么录制的?
——访省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陈淑英
近来收到一些读者和听众的来信,问及戏曲节目是怎么录制的?为此,记者走访了省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陈淑英。
记:您能介绍一下我省现在有多少地方剧种?戏曲节目在文艺广播中比重如何?
陈:我省素有“戏曲之乡”美称,现有闽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芗剧、闽西汉剧等20多个地方剧种。戏曲广播是文艺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省电台文艺广播中曾经占48%的比重,近年来虽有下降,但仍占1/3左右,目前我台的戏曲节目每周播出50多道,共40多个小时。
记:戏曲节目是怎样录音的,有几种形式?它们之间有何区别?录制过程大致如何?
陈:电台播出的戏曲节目主要来源于舞台剧,可分为实况录音和静场录音两种。前者有观众参与,有剧场气氛;后者无观众,无剧场气氛。从喜剧效果看,实况优于静场,从录音效果看,静场优于实况,二者各有利弊。戏曲节目的录制过程是一环紧扣一环,要经过选材(看戏、看剧本)、采录、审听、剪接、编排、采访、写稿、复制合成直到播出,其中每一环都要付出巨大的劳动。
记:那么,您能不能谈谈是怎样进行剪接的呢?
陈:可以。剪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多年来我采录的戏曲节目都是自己独立剪接的。我认为,有经验的戏曲编辑必须掌握剪刀剪接与同步复接两种技术。剪刀剪接是用剪刀将要保留的录音从多次录音中剪下来,并把它们不露任何痕迹的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唱腔的录音。剪处最好在音乐休止符处及演唱“气口”处。同步复接是将分别录在数次录音中最为理想的录音部分复制成一段完整的录音唱段。它不用剪刀,只是在复制过程中去掉不需要的,留下需要的。剪刀剪接与同步复接相比较,从声音效果看,前者优于后者,因为所剪接的磁带是“原始”的“真迹”。工作中我往往都采用剪刀剪接,录音效果好。
记:您能否介绍一下舞台戏的录音是如何进行剪辑的?
陈:戏曲是一种以唱、念、做、打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唱念属听觉艺术,做打则属视觉艺术,如果采录回来的舞台戏不加处理,全盘端到广播里就显得拖沓冗长,听众就会不耐烦。因为戏曲广播是经过戏曲唱腔、音乐、念白等声音系统的广播化处理,又借助听众丰富的联想来实现戏曲艺术的完美性,因而它可以巧妙地调动音响素材,进行音响的艺术创造,进而把艺术家的唱腔,道白等实况再现于听众的耳际,给听众以现场感。我们平时在制作戏曲录音剪辑的时候,是根据广播的特点,充分发挥听觉艺术的特长,在突出主题和唱腔的前提下,保留精华,删节次要的段落,例如较长的武打场面、锣鼓音乐和表演等,以简炼、通俗的解说词加以贯穿,使戏曲听众既能完整地了解戏的故事情节又能欣赏到戏的精华。30年来我搞了许多戏曲录音剪辑,如京剧《红灯照》、《杨开慧》,闽剧《十五贯》、《江姐》、《刘三姐》、《白毛女》、《贻顺哥烛蒂》、《潘金莲》等,播出后深受广大听众的好评。
(本报记者姜建闽)
(原载1993年2月10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抢救闽剧“化石级”遗产
六旬“老电台”重操录音仪器
本报记者王杨林
“不把它们编撰成书,我无论如何也放心不下。我们这代人一走,这些闽剧的‘化石级’艺术遗产可能会随我们而去。”69岁的陈淑英说。前不久,看到自己主编的书和CD专辑出版了,她终于松了一口气,仿佛成功抢救了一个垂危的病人。
“老电台”重操录音仪器
陈淑英的这套书和CD专辑名为《闽剧唱腔讲座》。
陈淑英的父亲是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陈淑英退休前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编辑主任编辑,主持创办《空中闽剧院》栏目13年。20多年前,该栏目曾热播一个名为“闽剧唱腔讲座”的子栏目。当时她录制、整理了一批由著名演员演唱的闽剧选段和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王耀华共同撰稿,向听众逐一详细介绍闽剧的四大曲牌体系“江胡”、“洋歌”、“逗腔”和“小调”。讲座播出后,听众纷纷致信要求将其制成盒带公开发行,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这一耽搁就是20多年,去年年初,她重新操起了录音设备和采访本,决定在当年栏目的基础上将闽剧艺术的精髓——四大类唱腔体系和杂腔研究系统地重新整理、采录,编撰成出版物,以便流传。
为6句唱词奔波一个多月
起初,陈淑英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带来的将是多么繁杂艰难的工作。上了年纪后,她患上了多发性脑梗、糖尿病、颈椎病等疾病,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风风火火地四处奔波采集录制资料。
“最大的困难是寻找那些失传的唱词。时隔20多年,我当年录制的100多个曲牌唱段都已找不到唱词,演唱者有近1/3已经去世了。简直是大海捞针。”陈淑英说。
譬如一段由已故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演唱的《红楼梦》选段“晴雯裘”,6句唱词的书面记载早已“失踪”。陈淑英反复听录音也“译”不出来,便和丈夫史宗毅多方查资料,回家又听了数十遍,终于把唱词全部“译”了出来。“我和老伴为这6句唱词折腾了一个多月,家里的录音机因为在‘听译’中被按键太多次,差点坏了。”她说。
自掏腰包出版赠书只为传
编出这套书和CD专辑,陈淑英和老伴的白发又多了,但眉头上的皱纹似乎少了。“看到面临失传的资料一一‘复生’,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陈淑英说。
可是接下来,书和CD专辑的出版经费又成了问题。陈淑英找了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在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花了2万多元,终于将书和CD专辑正式出版。
“看到这些传统艺术精髓有了传承的载体,我们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史宗毅说。书一印出来,两位老人就将它们赠送给了不少人。他们特别希望有越来越多对闽剧感兴趣的年轻人看到它们,把它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原载20091030日《福州晚报》)
《抢救闽剧“化石级”遗产六旬“老电台”重操播音仪器》追踪
在本报帮助下“90后”闽剧迷喜获书和CD
本报记者王杨林
本报讯  上周六,福州青春闽剧研习社30多名年轻的闽剧迷获得了一份惊喜:陈淑英、史宗毅夫妇同他们每人赠送了一本《闽剧唱腔讲座》(关于这本书的故事详见本报上月30A12版)。见到小闽剧迷们拿到书后都爱不释手,老夫妇一直乐得合不拢嘴。
上周,六旬“老电台”陈淑英为抢救闽剧“化石级”遗产,带病搜集失传资料并自掏腰包编书和CD专辑出版的故事见报后,不少读者打进本报热线968800希望能购买《闽剧唱腔讲座》的书和配套CD专辑。福州青春闽剧研习社的负责人表示,全体社员看了报道后非常感动,很想珍藏这套书和CD专辑。
福州青春闽剧习社目前有30多人,绝大多数是“80后、90后”业余闽剧爱好者,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4个多月前通过网络组成社团,利用课余、业余时间定期聚会研究学习闽剧唱腔、身段等知识(本报曾在102A5版做过报道)。
巧的是,陈淑英、史宗毅夫妇月初看过本报关于青春闽剧研习社的报道后,就想结识这群年轻的闽剧迷。上周六,在记者的安排下,双方见了面,老夫妇将第一批30多本《闽剧唱腔讲座》赠送给了青春闽剧研习社。
年轻的闽剧迷们拿到书如获至宝,纷纷请老夫妇签名。一个14岁的女生刚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开浏览,看到其中一个闽剧选段很熟悉,便当场和另一个年纪相仿的女生唱了起来。“这本书太棒了,我以后要好好珍藏!”她说。
“看到这群年轻人如此爱惜这套书和CD专辑,我们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见到闽剧后继有人,比什么都开心!”老夫妇说。
(原载2009112日《福州晚报》)
大海捞针般寻找濒临失传的唱词
69岁老人练就闽剧“宝典”
“看到有这么多年轻的闽剧爱好者,我很开心,他们是闽剧明天的希望!”
说这话的,是69岁的闽剧迷陈淑英女士。1031日下午,她还为参加青春闽剧研习社的30多位青年票友专程送上了自己主编的《闽剧唱腔讲座》一书,以此鼓励青年票友们好好学唱。
这本书,可以说是介绍闽剧唱腔的一本“宝典”。她花费多年时间,将四大类唱腔体系和杂腔研究系统地重新整理、采录,还大海捞针一般去寻找濒临失传的唱词。对陈淑英这样带病的老人来说,热爱闽剧是她完成此事的坚强动力。
家住白马花园小区的陈淑英,其父是闽剧艺术大师陈春轩,而她本人退休前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戏曲编辑室主任编辑,主持创办《空中闽剧院》栏目13年。“20多年前,《空中闽剧院》曾热爱‘闽剧唱腔讲座’的子栏目,录制、整理了一批由著名演员演唱的闽剧选段。”她说,“听众对这个子栏目非常感兴趣,纷纷致信要求将节目内容制成盒带公开发行,但当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现在出版了这本书,算是弥补了当年的一个遗憾。”
本报记者  王进/
(原载2009113日《东南快报》)
“感动福州10大社区人物”候选人
本报记者  王杨林
自费出书抢救闽剧资料
候选人:陈淑英夫妇
所在社区:西洋社区
报道时间:1030A12
推荐理由:一个年近七旬的老闽剧迷,为了抢救面临失传危机的闽剧珍贵音频和文字资料,带着一身病痛寻找失传多年的闽剧唱词和资料,把它们编成书和CD专辑自费出版。她这么做只为不让这些“化石级”的资料随老一辈闽剧人的故去而消失。
感动细节:陈淑英搜集这些珍贵资料的艰辛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为寻找6句失传的闽剧经典选段唱词,已经69岁、患有多种老年疾病的她和丈夫史宗毅跑扁了福州的各大闽剧研究机构,找了数不清的老闽剧人,在多方查找无果后,他们回家听了数十遍录音资料,才把唱词全部“译”了出来。录音机因为在‘听译’中被按太多次,差点坏了。这套名为《闽剧唱腔讲座》的书和CD专辑出版后,两位老夫妇还将它们无偿赠送给了许多爱好闽剧的年轻人。
昨日,陈淑英、史宗毅夫妇告诉记者,消息见报后,他们家中的《闽剧唱腔讲座》书和CD专辑成了抢手货。他们还由此与福州首个由“80后”“90后”闽剧戏迷票友组成的“青春闽剧研习社”结缘,免费送书给社员们,并和这群年轻的闽剧迷们成了好朋友。
(原载20091130日《福州晚报》)
本报昨日推出“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15名候选人
身边人“入围”市民纷纷投票
本报记者  汪炜娜
刘女士是位闽剧发烧友,家住马尾区。“我和陈淑英夫妇年纪相差不大,看了他们的事迹深受感动,立马就决定把这一票投给他们俩。”刘女士打电话来告诉记者,平时自己爱好闽剧,经常和同乡的票友相聚在一起交流闽剧艺术,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精神也有了寄托。“看到陈淑英夫妇俩为闽剧做出那么大贡献,很想和他们当面交流交流。”刘女士表示希望能和这对夫妇交朋友。
(原载2009121日《福州晚报》)
“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评选第三天千余读者给“心上人”投票
本报记者  王杨林
小闽剧迷将票投给陈淑英夫妇
“第一次在晚报上看见陈老师自费出书抢救闽剧资料的报道,我们就被深深感动了。”昨日,福州青春闽剧研习社几位年轻的社员对记者说。
该闽剧社的成员都是“80后”和“90后”,最小的只有14岁,他们平时多通过网络论坛和QQ群交流。这两天,他们得知陈淑英夫妇成为本报“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候选人之后,纷纷登录福州新闻网的投票平台为他们投票,并将这对老夫妇的故事发到了福建闽剧网、福建汉服天下等几个知名本土网站的论坛上。
56岁的闽剧戏迷毛大姐说,陈淑英夫妇真是为闽剧做了一件大好事。从前天起,毛大姐通知了身边许多闽剧戏迷、票友们上网或拨打968800给老夫妇投票。
(原载2009123日《福州晚报》)
“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评选开展半个月
10万名读者参与投票
本报记者  王杨林
陈淑英为挽救闽剧遗产,带病搜集失传资料并自费出版的事迹感动了许多戏迷票友。不少省外其至海外的闽剧迷纷纷给她投票。网友“墨也”留言:“闽剧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灿烂的奇葩,陈淑英老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感动了我们!”
(原载20091216日《福州晚报》)
“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评选气今超过19万人次参与投票
本报记者  王杨林
评选活动开展以来,陈淑英夫妇自费出书抢救闽剧资料的故事已经成为了福州乃至省内其他地区闽剧迷们热议的话题。福州的闽剧迷们不断将投票网址发到10多个闽剧爱好者QQ群以及福建闽剧网、福建汉服天下等本土网站的论坛上,发动网友们参与投票。网友“过客”在投票平台上给陈淑英夫妇留言说道:“陈淑英老师夫妇对闽剧的执着及贡献,感动了许多闽剧爱好者。通过我们这群爱好闽剧的年轻人的宣传,国内外喜爱闽剧的华人也在世界各地纷纷向陈老师夫妇投票,对他们表示关注。”
(原载20091225日《福州晚报》)
“感动福州十大社区人物”出炉
无私奉献与坚强面对不幸者最感动读者
本报记者  王杨林  汪炜娜
在揭晓的10位“感动福州社区人物”中,谢亨珍、钟发荣、陈淑英、林云贞和叶飞雄等5位当选者因为他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事迹感动了成千上万市民,赢得了高票数。
第三名:陈淑英
所在社区:台江区西洋社区
人物简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闽剧迷,为了抢救面临失传危机的闽剧珍贵音频和文字资料,带着一身病痛寻找失传多年的闽剧唱词和资料,把它们编成书和CD专辑自费出版。
总票数:网络平台42026票、热线平台84
获选理由:一个“80后”闽剧迷说,“陈淑英老前辈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深感动了我们这些年轻的闽剧爱好者,让我们明白了自己将来要肩负的担子。”
(原载201016日《福州晚报》)




“史不了”列传

——作曲家史宗毅侧记  

曾燕婷

            他与她·接待室·红烧饭

    他的爱人陈淑英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省电台文艺部任职多年。许多人告诉我,她是他的贤内助。

    上电视台,要爬很陡的一道坡,台外人懒得登山,他俩在山下的宿舍成了文艺部的编外“接待室”。络绎不绝的来访,马拉松式的讨论,往往山上下班之后,山下的“接待室”又开始上班了。对这。她没有怨言。

    他没有一个音乐作品是在台里写的。他的乐思往往在家里窗前那磨得发亮的写字台前汹涌而出。对这。她是理解的。

他难得和她一起上街。偶尔一、两次一起外出,他却“走神”了,半天也不说一句话,乐思正在心中沸腾,身边的夫人暂时被忘却了。对这,她也习惯了……

身为电台编辑,她免不了出差。这时,他“超负荷”了。他忙得满头大汗,从锅台上把菜端到饭桌,两个“小和尚”却不大领情,嫌爸爸烧的菜不如妈妈。

他也有他的“拿手好菜”。从锅台转到写字台前,他又沉缅在音乐世界中,当闻到一般刺鼻的焦味时,他急忙奔向厨房,已经晚矣。如此“拿手好菜”,记不清是第几回了。两个小家伙放学回家,一上饭桌即皱眉头,嘟嚷着:“又是爸爸的红烧饭!这“又”字内涵丰富,既然是小子对老子的不满,又是对出差在外的母亲的赞扬。但他有他的自得其乐:用一锅“红烧饭”换来一首歌曲,这代价是值得的!

从事电视工作的人,业余的时间太少了。从时间上来说,他是比业余还业余的作曲家,这业余的思考,创作,他离不开她的支持。

无论是电视编辑工作还是音乐创作,他在事业上是成功的,这成功,有她的一半。

(原载19881月《福建青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3 18:02 , Processed in 0.1776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