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936|回复: 0

第二部分 艺坛春秋

[复制链接]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17-11-7 21: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部分艺坛春秋
艺人才学早芬芳
记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
郑奕奏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闽剧表演艺术家,是闽剧四大名旦之一。1903年,他出生在长乐县码头乡一个贫苦的家庭,童年时期曾挑柴把帮贴家庭生计,因此小名叫“柴把奏”,他十岁被迫卖进“善传奇”闽班学艺,十三岁登台演出,就崭露头角。在他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曾先后演出过《红娘递柬》、《春兰送饭》、《紫玉钗》、《凤阳花鼓》、《孟姜女》、《杜十娘》、《百蝶香柴扇》、《黛玉葬花》、《秦香莲》、《孤儿血》、《蔡松坡》、《新茶女》等近百出古装闽剧和时装闽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迥异的女性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赏,赢得“福建梅兰芳”的美称。
郑奕奏擅长演青衣。他从小勤学苦练,博采众长,善于吸收京、昆表演艺术的营养,并大胆革新,勇于创造,所以在闽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成为人们称誉的闽剧四大名旦之首。他的表演质朴典雅,细腻真实,唱腔韵味醇厚、委婉深沉、声情并茂,逐渐形成了在闽剧繁花丛中独放清香的郑派艺术风格。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对郑奕奏主演的《秦香莲》十分赞赏,并赋诗题赠:“不待题诗费品章,艺人才学早芬芳,郑生应解香莲苦,连日因她呕断肠。”
解放前,郑奕奏流落闽北,历尽坎坷。解放后,人民政府器重老艺人,郑奕奏始得重回榕城出主艺坛。一九五四年,他晋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与我国戏剧界名流相聚一堂。当时,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设家宴招待。并为他题诗:“南北艺人感同深,留得芳名共到今,见晚如同亲手足,应将肝胆照知心”。
一九五九年二月,郑奕奏应侨胞邀请,赴印尼传授闽剧艺术,先后为当地华侨业余闽剧社排演优秀剧目《紫玉钗》、《梅玉配》、《钗头凤》、《陈若霖斩皇子》等,使闽剧之花在侨胞中盛开不衰。
半个多世纪以来,郑奕奏为祖国的戏曲艺术事业,尤其是闽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现在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福建分会名誉主席。如今郑老虽已耄耋之年,但仍不遗余力,孜孜不倦地授徒传艺。他的学生林超平、詹剑峰、李少华、王覆端等人,现在都成为闽剧界知名的团长、导演、主要演员。他对第四代、第五代学生仍予悉心教导,为发展闽剧艺术事业而发挥余热。
(原载1986年3月16日《福建桥乡报》)
漫谈陈春轩的艺术成就
闽剧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然而,在这中间浸透过多少前辈艺人的心血和汗水,留下了他们多少春秋的刻苦磨练和宝贵的积累啊!其中,也有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的贡献。陈春轩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笔者试从四个方面作些简单的探究,以求在总结他为闽剧发展所作的贡献中,从一个侧面窥见闽剧艺术的发展历史。
陈春轩,艺名嘉宾弟,1905年出生于福州市一个贫苦工人的家庭,因生活所逼,七岁被卖入“旧赛乐”闽班当学徒,十一岁登台演出,一直演到六十多岁。在这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成功地演出了《八大锤》、《长坂坡》、《伐子都》、《恶虎村》、《反皇城》、《四霸天》、《闹天宫》、《界牌关》、《吴汉杀妻》、《武松杀嫂》、《马陵道》、《游龟山》、《花蝴蝶》、《金钱钓》、《阎瑞生》、《柳太太》、《夫人城》、《封神榜》等一百多出古装戏和时装戏,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博得大家赞赏!人们有的称他是“活陆文龙”、“活子都”、“活赵云”、有的称他是“真高怀德”、“真吴汉”、“真武松”……每一个时期观众都给他不同的赞誉。     
武功绝招 独具一格
陈老年轻时身怀许多绝招,至今扔给人们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看过《伐子都》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一出相当难演的武戏,是长靠武生的重头戏。陈春轩在这出戏中塑造了子都这位外貌俊美而内心十分丑恶的艺术形象。他特别注意这个人物内外不一致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复杂心理变化的刻划。他扮演的子都身材高大,扮相魁梧、身扎大靠足穿厚底靴、头戴太子冠,在太子冠上还插两条两米多长的翎毛,左右还有两条长穗和两条发辫。在表现子都神经错乱时,他连着翻了三个“虎跳”和一个“蛮子”,都不使两米多长的翎毛着地。接着他又以“窜扑虎”跃过只离自己一步距离的横桌面,直冲六、七步后“倒插虎”落地,接着他又翻提跳上高处,从三张半桌子上往下翻“台漫”,动作十分干净利索,惊险好看,每演至此处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八大锤》也叫《八锤大闹朱仙镇》,1934年曾拍电影,这是闽剧首次搬上银幕的戏,该影片在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住地放映,深受欢迎。陈春轩在这出戏中出色地扮演了一位英武俊俏的大将陆文龙,至今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他那勇猛矫健的开打,一人连败四员手拿双锤的宋将,表现出威武有力、雍容大方,叫人百看不厌。在《四杰村》中,他饰演的余千,连着好几个“虎跳前扑”和六十多个“旋子”也是令人赞不绝口的,至今还看到人们在夸他的这个绝招。陈春轩在《长坂坡》中扮演的赵云形象也是令人赞赏的!他身披大靠蟒袍,头戴虎子盔、胸挂一面护身玻璃镜,脚穿厚底高靴,一手抱着阿斗,一手持枪负重空翻,动作是那么洒脱稳健,飘逸好看。在《四幅绵裙》中,他扮演苏元,颇有独创地挥舞少林一百零八步单刀,这种独特的表演、来自民间武术,还没有人在戏中表演过。在《反皇城》中,他扮演高怀德,一上场亮相接着就顺手勒紧马的羁绊和雕鞍,然后提枪,甩马鞭,这些招式稳健而快速,富有创造性地把高怀德赴皇城那焦急心态准确充分表现出来。在《四霸天》中,他扮演黄天霸,那独特的“九节鞭“是闽剧舞台上第一次使用的,时而横空飞舞,时而绕脑回旋,一杆九节鞭,抵住四杆真枪,打得叮当作响。人们看得眼花缭乱。在《大闹天宫》中,他扮演孙悟空,耍了六十多下的扫堂旋子,恰似疾风卷地,大鹏展翅,无不令人惊叹。他的武功绝招,为闽剧艺术的发展写下极其光辉的一页。
善于继承 勇于创新
陈春轩的师傅都是京、昆、徽班演员。他的第一个师傅是福州“三庆”徽班武功演员林月宝。林月宝去新加坡后,他又拜徽班武功演员陈昂丁和昆班武功演员翁成坤为师。从这些师傅那里学到许多技艺,在学习中,他善于继承、借鉴,又勇于创新。他认为没有继承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这种艺术没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墨守成规,不去探索、创新,就会损失艺术的创造力。后来他又向盖叫天的师傅李春来学“乌龙扫腿”、“十八响”等绝技。向京班老师傅学《翠屏山》、《盗御马》、《天霸拜山》、《偷钩》、《落马湖》等戏;学习中他善于博采众长,吸收京、昆、徽剧的长处,加以融化发展,创立独具一格的闽剧武戏。他认为生活是演员进行艺术创造的直接来源,在艺术处理上,他努力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上去钻研、思索。例如对“为什么有些武打两兵相接后要立即展开?为什么有些武打却忽前忽后,有进有退?同样是武打,为什么有的是一气呵成,有的又几经停顿?”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探讨,追根寻源,他终于找出了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原来,在一般情况下,平地上的两军交锋,多是立即展开的。而武将在马上的战斗却与之不同,一出场必须先亮相,走边是表示武将的风度。接着有观察、有战斗,随着战马的奔驰有进有退,忽前忽后,同时对武打的几经停顿,他也找出了依据:一方面是配合打击乐有松有紧的节奏,另一方面生活中的撕杀也有喘气、暂息机会,为的是组织更大规模的战斗。通过这些思索使他体会到这些动作看起来是程式,实际上大有学问,既有生活基础,又有艺术根据。
对于传统的程式他善于继承、勇于创新,使继承与革新有机统一,为表现人物性格服务。他十分反对生搬硬套,囫囵吞枣。旧时做戏,武生都是遮脸出台,这种程式在有些剧目中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吻合,能收到效果,但如果都是这样,那就变成千篇一律了。所以在《斩经堂》中,他扮演吴汉这一角色就改变了原来遮面上台的程式,改为正面上台;改变台步,加唱腔来刻划吴汉。
甚至在武功技巧运用方面,陈春轩也经常探求新招。如在《铁公鸡》戏中,他扮演的角色在与士卒开打中,为了追求新颖的艺术效果,他将叉换为真枪,盾牌改为双拐。由于这些道具的更换,也给舞台调度、角色动作带来了新的变动与改革。即使是他当配角,也要认真探求新的武功动作。例如在《陈杏元和番》一戏中,他扮演陈杏元的马夫,这本是一个次要角色,戏不多,只在陈杏元唱完“但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才见得到娘亲”一句时,配合打击乐,来三个小翻和一个踢腿。但他觉得单有这些动作还不够,他认为马夫虽是配角,但也应该有表情,即使嘴上没有唱段和道白心里也要有,不然就不能很好地配合主要角色。因此,他默默地记下陈杏元的唱腔,重新设计了一段较为恰切能陪衬剧情的武功动作,对全剧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勇神武威 名扬海外
陈春轩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开始饮誉台湾省。台湾老一辈戏曲观众对“陈春轩”这三个字是有口皆碑的。老一辈中,还有人能记的他在《八大锤》中扮演的陆文龙,英武俊俏、栩栩如生;在《伐子都》中扮演的子都,武艺超群,唱做俱佳;在《长坂坡》中扮演的赵云,动作是那么干净利落,惊险耐看……这些活灵活现、生动逼真的艺术形象,曾给台湾戏曲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他们说:“做戏有绝招、看戏看拿手,看《摩天岭》、《长坂坡》要看王桂兴(王是当年上海舞台京剧武生,那时也在台湾);看《青松林》、《一箭仇》要看张德俊(张是京剧演员张云溪之父,当年也在台湾);看《伐子都》、《八大锤》、《铁公鸡》要看陈春轩。”他们称赞陈春轩是“活子都”、“活陆文龙”。
解放前,陈春轩曾经四次到台湾演出,历时五年之久,所以他把台湾看成第二家乡。这四次赴台演出都是应台湾省中华会馆(福州同乡会)的邀请而去的。现将他每次赴台的时间和演出剧目记述如下:
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二年秋至一九二三年秋,他随“旧赛乐”闽班赴台,演出剧目有《长坂坡》、《伐子都》、《花蝴蝶》、《金雁桥》、《铁公鸡》、《游龟山》、《妒魔》、《水淹汤阴县》、《四杰村》等。
第二次是在一九二七年秋至一九二八年秋,他随“三赛乐”闽班赴台,演出剧目有《莲花湖》、《落马湖》、《连环套》、《拜山》、《偷钓》、《金钱豹》、《恶虎村》、《摩天岭》、《阳平关》等。
第三次是在一九二九年九月至一九三零年八月,他随“新赛乐”闽班赴台,演出剧目有《关公走麦城》、《八大锤》、《斩马谡》、《四霸天》、《阎瑞生》等。
第四次是在一九三五年末至一九三七年七月底,他又随“旧赛乐”闽班赴台,演出剧目有《庞涓害孙膑》、《郑恩打陶园》、《兵变陈桥》、《反皇城》、《龙虎斗》、《岳飞传》等。
这四次赴台演出不论是严冬酷暑,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是日夜两场,而且场场爆满,每天广告上都写着“福州第一武生陈春轩主演”,并配剧照、五彩灯花,闽剧武戏一时轰动了台湾省。记得在台北演出《水淹汤阴县》时,外地的观众远途而来。不惜花钱乘车到台北观看,看完后住旅馆第二天才回去。
这四次赴台演出的剧场有:台北新舞台、永乐座、淡水戏园、台南大舞台、台中座等。此外,还到基隆、北投、凤山、桃园、彰化,新竹、斗六、嘉义、北港、草鞋滩、鹿港、高雄、花莲港等地巡回演出,几乎跑遍了台湾省,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同胞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持。台湾同胞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兄弟,他们之间相互帮助,情同手足。在五年的演出中,陈春轩与台湾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更安心地在台湾传授闽剧艺术,让闽剧之花开遍阿里山头,一九三五年,陈春轩还将爱人和刚满周岁的长于都带到台湾住了近两年时间。在回榕时,台胞特地精制了两面锦旗赠给他,一面锦旗上书“名扬海外”,另一边锦旗上书“人格端正、勇神武威”。这就是台胞对陈春轩的高度赞扬。
艺苑园丁 新秀辈出
陈老在闽剧武功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已经独树一帜,被誉为闽剧陈派武生。陈派武生,后继有人。陈老在发展闽剧事业中十分注意培养新的一代。他在解放前培养的学生如李铭玉、李铭轩、陈奕增等人现在都已成为闽剧界的著名演员。有的学生至今还在台湾、新加坡等地。解放后他培养更多的学生,1959年他和他的学生杨木全均在闽剧《夫人城》中担任角色,一起赴京参加庆祝国庆十周年的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那天,演出刚结束,大家正在卸装,突然周恩来总理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周总理早在开演之前就悄悄来到观众席,自始至终观看了这出戏。戏一演完他特地上台来看望大家。周总理紧紧握着陈春轩的手,亲切地问道:“你辛苦了,累不累?”,接着周总理又问杨木全:“你的师傅是他吗?”小杨回答说:“是”。周总理对小杨说:“你要好好向你师傅学习。”又对陈春轩说:“你要好好培养下一代”。这幸福的时刻,周总理这谆谆的教导,永远铭刻在陈老的心中,永远激励他奋发向上!从此以后他更加致力于培养下一代。
陈老在给学生传授技艺时,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言传身教,诲人不倦,所以,他教的学生进步非常快。有一次学生汇报演出时,看到学生们精彩的表演,有人惊奇地问陈老:“这些学生进步这么快,你有什么秘诀呢?”陈老回答说:“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就是做师傅的勤教,做学生的勤学。”陈老对学生简直是把整个身心都扑在教学上,每天清早天不亮就起床,从家里步行到剧团,不到五点就开始带领学生练功。到七点多别人快上班时,他已经给学生上完二节课,这时他才买了两根油条边吃边教。有时中午也只在团里买两块馒头啃完又继续辅导学生练功。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他连星期日、节假日也不休息。在这些日子里,剧团里一般不办伙食,他就自己掏钱给学生办伙食。晚上带学生练功,他更是经常用自己的钱给学生买点心。
  春华秋实,闽剧一代新人茁壮成长。从1953年到文化革命前,陈老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学生。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有成就,分布在省内外各剧团。有的担任了剧团团长和导演,有的是剧团的主要演员,也有的在艺校任教,真可谓桃李满园芳!
陈老现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闽剧事业的发展。现在他是省剧协顾问,省闽剧老艺人之家名誉会长。他对前来求教的学生总是认真进行教学示范,经常对闽剧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呼吁重视和加强对武功演员的培养。他对闽剧艺术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赢得广泛的赞誉。
(原载1991年11月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闽剧艺术散论》)
洪深唱腔艺术简介
洪深,艺名“洪西妹”,1920年出生在福建闽候县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十一岁时被卖进“赛天然”闽班学艺,先学青衣,后学小生,十八岁倒嗓后,改学三花。后来他用毛罐吊嗓法和京剧行腔的运气技巧,使嗓音恢复。六年艺满出师,专演须生。解放后改演老生和武生。
他戏路广,艺术全面,在唱、念、做、打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腔方面尤为独到。他嗓音洪亮、圆润浑厚、音域宽广,行腔苍劲挺拔、高亢激昂、跌宕有致,喷口坚实有力,吐字清晰明朗,感情细腻深邃,并善于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感情,设计出不同的唱腔。
     本辑选录了洪深演唱的几个代表性唱段。
              十五贯1980年录音
先介绍洪深在闽剧《十五贯》中扮演况钟的两个主要唱段。
第一段“判斩”。乐曲运用了闽剧逗腔类中的“宽板吟”曲牌,整个唱段节奏缓慢,一板三眼,旋律流畅舒展,充分表现了况钟在监斩前听到犯人大喊冤枉时的无比愤怒的心情。洪深唱得声声情厉,昂扬顿挫,吐字清晰,逼真感人。(放)
   第二段是况钟分析案情后发现犯人罪证不实,连夜面见巡抚大人时所唱。乐曲开始以节奏徐缓的“观客吟”曲牌和深沉委婉的行腔,刻画了况钟刚正不阿、沉着冷静、秉公办案的性格特征。中段转入节奏较快的“板下闯”曲牌,伴奏中京胡和弹拔乐器奏出了较为激越的旋律,加上洪深语气恳挚的发问,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况钟的微行察访、敏慧善断。末段以节奏急促的“急板叠”曲牌和铿锵有力的行腔,歌颂了况钟公正廉明、敢于为民请命的美德。(放)
陈若霖斩皇子1980年录音
接着介绍洪深在闽剧《陈若霖斩皇子》中的段段。
《陈若霖斩皇子》是洪深的代表性剧目,他演此剧有三十年,成功地塑造了陈若霖这位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得到人们很高的评价。这一段是陈若霖接读李雪娇血书时所唱,唱腔是运用逗腔中的“急板叠”曲牌加以改革的。原来闽剧传统的逗腔曲调有的音域很窄,音调比较低沉悲切,洪深对此作了大胆尝试,从剧情和人物的感情出发,吸收了京剧的唱法,加以融会贯通,使之浑然一体,这个创新唱段深受观众喜爱。(放)
下面介绍洪深在闽剧《状元媒》中扮演宋太宗的一段唱,这一段是宋太宗催促吕状元去提婚事时所唱,唱腔运用了俏丽甜润、欢快跳跃的洋歌中的“双蝴蝶”曲牌,在流畅委婉、轻松活泼的旋律中,表达了宋太宗为侄女找到了一门好亲事后的无比喜悦的心情。(放)
窦娥冤(1983年录音)
接下来介绍洪深在闽剧《窦娥冤》中的一段唱。洪深在这出戏中出色地扮演了窦天章,其演唱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这一段是窦天章与女儿分别时所唱,曲牌用的是“叠牌”转“江湖叠”。整段唱腔节奏舒缓,一板三眼,曲调凄凉伤感,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在平稳恳挚的叙述中,倾吐了窦天章对女儿深切的爱以及难以分离的骨肉深情。(放)
血于印(1983年录音)
     最后介绍洪深在闽剧《血手印》中扮演包公的一段唱。
《血手印》是闽剧传统剧目。它通过书生林招得的受冤事件,反映了封建婚姻和门第观念对古代青年男女的摧残,歌颂了包公为民申冤,执法如山的刚正不阿的精神。洪深的这段唱腔遒劲豪放、节奏明快,一板一眼,在质朴流畅的旋律中,体现了包公办案的凛然正气以及他对贪官污吏乱用刑法的无比憎恨、焦急的心态。(放)
(该节目1986年被中国唱片总公司编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第99集并制成盒带发行海内外,深受好评。1989年被北京音乐出版社编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一书中。)
正是流芳吐艳时
——访闽剧著名旦角演员胡奇明
全国“三八”红旗手胡奇明是闽剧优秀旦角演员兼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长。她从艺已二十多年。她音色柔美悦耳,唱腔委婉清亮,表演得端庄俏丽、细腻稳重,富有艺术魅力。她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珍珠塔》中的陈翠娥、《林则徐充军》中的郑夫人、《大破金光阵》中的樊梨花等,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中央台《各地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将在二月二十三日播送录音通讯,介绍胡奇明的艺术生活。由福建台记者陈淑英采制。
(原载1985年2月18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正是流芳吐艳时
(开始曲)
(女)亲爱的观众朋友,你们好!在这新春佳节之际,请接受我们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亲切问候和美好祝愿,祝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今天欢迎大家收听本台记者陈淑英采制的录音通讯《正是流芳吐艳时》——访闽剧著名旦角演员胡奇明。
                         (出一段闽剧音乐混播)
(男)闽剧,也叫“福州戏”,是福建省主要戏曲剧种,是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它流行于福建二十多个县、市,拥有一千多万观众。五四运动以后,闽剧曾到上海、台湾、新加坡、南洋等地演出,受到国内外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赏。
(女)去年金秋时节,福州闽剧院一团应邀到香港、新加坡演出,受到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其中有一位闽剧旦角得到观众很高的评价,她,就是胡奇明。
                        (音乐完)
(男)春节前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电台记者访问了她。
                          (放录音)
记者:奇明同志,你好!听说你这次到香港、新加坡演出很成功,我代表电台同志向您表示祝贺!
      奇明:谢谢!这是全团同志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们这次在香港只演两场,在新加坡演了二十二场,每场演出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新加坡的四家中文报纸和一家英文报纸连续刊载有关评论和报道文章一百多篇,好几家电台、电视台都为我们录音、录象。侨胞们说:“在短短的二十多天演出中,评论文章这么多,这么广泛地讨论戏曲演出,在新加坡还是少有的。”
记者:你这次出去都演了些什么剧目?
奇明:“我演了《珍珠塔》、《十一郎》、《王有道休妻》、《春江月》、《大破金光阵》、《林则徐充军》等戏。
记者:听说新加坡《联合早报》、《联合晚报》都赞美您是“闽剧皇后”、“闽剧瑰宝”、“闽剧表演艺术家”,称赞您的演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吗?”
奇明:“哎,那是他们过奖了,我只是尽了一个演员的职责罢了,说什么家我还不够格,我演的还很差。
                        (录音完)
(女)胡奇明同志很谦虚!下面还是让我来介绍她吧。
(放胡奇明唱的一选段 混播)
胡奇明是闽剧优秀演员,今年四十三岁,她十五岁考入福州闽剧学校,习花旦、刀马旦和青衣。戏曲学校毕业后,在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陈春轩和名旦李香君的悉心指导下,文武兼长,还能反串小生。她的扮相端庄俏丽,音色柔美悦耳,唱腔委婉清亮,表演细腻稳重、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闽剧观众十分喜爱的演员。二十多年来,她演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戏,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珍珠塔》中的窈窕贤淑的陈翠娥,《林则徐充军》中的雍容华贵的郑夫人和《十一郎》中机敏泼辣的徐凤珠以及《大破金光阵》中能征善战的樊梨花等。这些人物形象都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音乐止)
(男)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胡奇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表演善于刻划人物的内心感情。她扮演的梁红玉、穆桂英等巾帼英雄,能在豪放中见稳重、粗犷中有典雅,节奏敢突出,舞蹈性强,翩跹矫健、婀娜多姿,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但最能体现她艺术特色的正是她演的闺门旦。在《珍珠塔》中,她一抖袖,一移步,一个眼神,都十分细腻地把陈翠娥这位端庄、含蓄、知书识礼的豪门闺秀演得栩栩如生。
(女)现在请大家听听胡奇明演唱的《珍珠塔》中的“赠塔”选段。
(男)这一段唱腔共有十二句,开头四句,胡奇明唱的低沉、含蓄,表现了陈翠娥对母亲冷落方卿的不满和对方卿深感内疚的心情。中间两句,胡奇明唱得缠绵、婉转,体现了陈翠娥对方卿的同情与赞美。接着四句,胡奇明却唱得明快流畅,深情有力,显示了陈翠娥对表弟的尊敬与爱慕,从而产生了赠送珍珠塔、暗托终生的念头。最后两句,声腔悠扬动听,加上胡奇明那轻移莲步,漫舞水袖的精彩表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陈翠娥的特定性格,表现了陈翠娥对方卿满怀爱慕之情。
(放音、唱词在唱腔中逐句混播)
(女)见表弟未消怨愤,拒不收赠与川银。
昂昂志气大,怎不为改容。
只叹囊空季子,谁怜末路英雄?
眉宇间才华毕露,布衣里意志不穷。
潇洒梅花质,傲骨不凋松。
终非池中物,他日必化龙!
(男)俗话说:“台上一秒钟,台下几年功。” 胡奇明在艺术上能取得这些成就是由于她长期勤奋好学、博采众长的结果。她利用业余时间好学不倦,她家书橱中摆满了中外名著,她爱看《红楼梦》中对女性的描写,也喜欢元曲。除此之外,她还爱看电影、京剧、越剧、锡剧、黄梅戏等,从中吸收、积累、融化、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因此人们常说:“看胡奇明的戏,每场都有变化,她是个不断前进的后起之秀。”
(女)1980年,胡奇明演唱的《珍珠塔》选段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当胡奇明回忆这次到香港、新加坡演出的盛况时,心情十分激动,她对记者说:
(放录音)
这次到香港、新加坡演出,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鞭策,我看到了闽剧艺术在海外是那么受人欢迎,不仅新加坡侨胞爱看闽剧,就连听不懂福州话的新加坡各界人士也踊跃争看闽剧,还有不少华侨专程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赶来星岛观看家乡戏。更可贵的是有许多台湾、金门同胞也来看我们演出。看到这些情景,我禁不住心潮翻滚,热泪盈眶,我感到作为一个演员的光荣和责任的重大,我为闽剧艺术能在海外扎根开花,能为侨胞服务而感到自豪。今后我要更加热爱党的文艺事业,更加努力学习,多演戏,演好戏,为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为改革剧团,振兴闽剧而努力拼搏。
(男)闽剧《王有道休妻》是根据越剧《御碑亭》移植的。胡奇明在这出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无故被休弃的少妇的形象,获得了新加坡观众的好评。下面请听胡奇明演唱的《王有道休妻》选段。
(放逐句混播)
影影绰绰,雨过寒食又清明,昨霄在佛堂听雨声,欲断魂,晨钟暮鼓孤身云外人回头处恩爱复何寻?
(女)胡奇明现在正是流芳吐艳之时,她曾多次获奖党和人民给了她很高的荣誉。她现在是福州闽剧院一团团长,福州市人大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让我们祝愿她在新的一年里,为发展闽剧艺术,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音乐止)
(男)以上播送的是福建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淑英采制的录音通讯《正是流芳吐艳之时》——访闽剧著名旦角演员胡奇明。这一次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播送完了。
(该节目1985年春节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播送,受到好评。)
无限怨愁曲中论
——介绍林瑛在《卓文君》中的唱腔特色
林瑛是大家所熟悉的闽剧旦角演员,在一九八四年省首届青年演员表演比赛中,她演出的闽剧《卓文君》,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演员,荣获一枚金质奖章。
   林瑛在《卓文君》中的唱腔跌宕多姿,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时而高亢激昂、情真意切,扣人心弦。电台87日②1650将专题介绍他的唱腔特色,由陈淑英写稿。
(原载198585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闽剧专题节目《无限怨愁曲中论》——介绍闽剧优秀青年演员林瑛在《卓文君》中的唱腔特色。
(放林瑛在《卓文君》中的一段唱混播)
林瑛是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旦角后起之秀。是全国青年联合会会员、全国妇代会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在1984年我省首届青年演员表演比赛中,她演出的《卓文君》,以大方沉稳、清新脱俗的表演和清亮隽永、含蓄委婉的唱腔,成功地塑造了卓文君这位命运要自主、人格不可辱、敢于向封建婚姻制度挑战的古代奇女子的形象,博得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荣获了金质奖章。
《卓文君》的故事发生在西汉建元年间。临邛县富翁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年轻守寡,终日烦闷。在一个初春的早晨,她一身缟素,愁绪满怀,无限深沉地唱道:“春去复还,叶底流莺添忧烦……”。在这段唱中,林瑛的唱腔委婉缠绵、舒缓柔曼,充分表现了卓文君这位孤孀女无限忧愁、思绪万千的心情。这段唱用的是“琵琶怨”曲牌(放4‘05”)
一天,卓王孙宴请名士司马相如饮酒间,相如高兴弹琴,文君闻琴声,不由自主地前来聆听,相如一见钟情,以一曲“凤求凰”倾吐了对文君的爱慕之情。下面的这段“四大景”唱腔真切地表达了卓文君听到“凤求凰”一曲后芳心初动、神思不宁的心情。林瑛在这段唱中感情细腻、唱腔飘逸幽雅,悦耳动听(放3’47”)
卓文君看来,潇洒儒雅、绝学高才的司马相如正是自己多年觅求的知音,因而含着激荡、羞涩的心情到栖凤楼去见司马相如。下面的这段唱就是她去栖凤楼前的内心独白。在这里,林瑛的唱腔情真意切、清晰明朗,深刻地揭示了卓文君那种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敢于自选意中人的倔强的性格特征。这段唱曲牌用的是“湘江浪”转“牡丹亭” (放2’30”)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倾心相爱,盟结同心,但他们真挚的爱情遭到了卓王孙的极力反对,卓文君只好含着热泪向父亲跪求。在下面的这段“叠牌”唱腔中,林瑛唱的委婉深沉、如泣如诉、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卓文君不贪富贵、唯求知音的强烈愿望。(放3’38”)
狠心的卓王孙不但没有接受女儿的哭求,反而将司马相如驱逐出门。为了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卓文君立即夜奔都亭与司马相如结为夫妻。
下面请听林瑛演唱的“夜奔都亭”段唱,这段唱曲牌用的是“急板叠  转水过浪”,林瑛唱得悲愤万端,深沉有力。(放1’46”)
在都亭,因贫困无计,文君只好与相如返回临邛当垆卖酒为生。不久,相如奉召进京当了官。在下面的这段“寄生草”唱腔中,林瑛唱得情意绵绵,忧心忡忡,细腻贴切地表现了卓文君对远方郎君无限思念的心情。(放3’00”)
司马相如当官后,萌生歧爱、欲娶茂陵春姑为妾。卓文君闻讯后赶到京都长安。一到相如官邸,只见贺客盈门,鼓乐喧天,她犹如万箭钻心。在下面的“别乡关”这段唱里,林瑛唱得悲中带愤、愁中有怨、悲怨交加,准确地表现了卓文君自尊心受到打击时无比痛苦的心情。这段唱曲牌用的是“自掏岭”转“清言词” (放3’05”)
不一会儿,司马相如新婚妻子的花轿来到,卓文君强压住内心的痛苦,走上琴台操一曲“白头吟”相赠,从而把卓文君此时对司马相如这位薄情郎无比愤恨的心情揭示得淋漓尽致。在“白头吟”这段唱中,林瑛唱得悠扬婉转,扣人心弦。这段唱用的是“探四季”曲牌。(放3’24”)
弹了一曲“白头吟”后,卓文君心情沉重地以“板下闯转急板叠再转板下闯”的曲牌唱出了一段长达四十多句的唱段。在这段唱中,林瑛的唱腔跌宕多姿,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奔放处,如长虹凌空;纤细时,似清泉滢洄,从而把卓文君满腔的怨愁和无限感慨的心情以及她敢于向封建婚姻制度挑战的不屈精神刻划得惟妙惟肖,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下面请大家欣赏林瑛的这段唱腔。(放)
刚才播送的是闽剧专题节目《无限怨愁曲中论》——介绍闽剧优秀青年演员林瑛在“卓文君”中的演唱特色,由陈淑英撰稿编辑,听众朋友,这次节目播送完了,谢谢大家收听。
(该节目1985年8月5日在《福建电视台》播出)
情系山城艺更精
叶巧云原是福州闽剧院二团著名演员,1959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闽北山区建设,到南平组建南平市闽剧院。从此,她将自己的艺术深深地根植在闽北大地上开花结果。四十多年来,她成功地塑造了蔡文姬、江姐、秦香莲、梁红玉、王昭君、柯湘、阿庆嫂等几十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被人们誉为“闽北剧坛的一朵奇葩”、“闽北明星”等。她扮相俊美、表演细腻、唱腔甜润悦耳,曾荣获省地方戏唱腔汇演一等奖、省现代戏会演演员将等。省电台8月8日②14:00、11日②15:00播出。(陈淑英)
(原载1991年7月31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艺坛春秋6
情系山城艺更精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朋友,现在播送闽剧专题节目《情系山城艺更精》——介绍著名闽剧演员叶巧云的演唱艺术。
(放叶巧云)的一段唱)
听众朋友。刚才您听到的是叶巧云同志在闽剧《仙霞岭》里的一段唱,她那珠圆玉润、浑厚悠扬的声腔,对广大闽剧听众来说,确是一种艺术享受。
(放闽剧音乐混播)
叶巧云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闽剧演员,1933年她出生在一个满族工人的家庭。她从小喜欢文艺,尤其喜爱戏曲艺术,18岁初中毕业时,由她当闽剧演员的舅舅介绍进了福州复兴闽剧团学戏,先后拜唐秀山、黄荫雾、林贞藩、郑奕奏等人为师,专工花旦。
由于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加上她的勤学苦练,不久,她就掌握了较扎实的基本功。1952年她首演闽剧现代戏《刘巧儿》就崭露头角,以她俏丽的舞台形象和轻松活泼、生动感人的表演获得省戏曲汇演演员奖。接着她在闽剧《九命沉冤》、《小二黑结婚》、《乘龙跨凤》、《原来是你》、《无花果》、《春容图》《白雪杨春》、《真假巡按》、《薛刚招亲》、《孟姜女》、《文天祥》、《十三妹》、《金指甲》、《八美楼》、《观音出世》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都得到观众的好评。1956年她主演闽剧《灵芝草》、《燕梦兰》又荣获我省戏曲汇演演员将。1956年她被调入福州闽剧院二团,演出闽剧《蔡文姬》曾轰动福州剧坛。正当她硕果累累。面对着无数的掌声和鲜花之时,她又面临着人生的抉择。1959年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支援闽北山区建设。她随福州闽剧院二团来到了南平,组建了南平市闽剧团。从此,她将自己精美的闽剧艺术深深地根植在闽北大地上,开花结果;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和浓郁的芬芳。三十多年来。她成功地塑造了蔡文姬、江姐、秦香莲、武则天、梁玉红、王昭君、柯湘、阿庆嫂、俞桂香、曹金莲、巧姑、阮八姐、白梅芳、杨虹等几十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被人们誉为“闽北剧坛的一朵奇葩”、“闽北明星”等等。
到南平后,叶巧云演出的第一本戏《蔡文姬》就给山城人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她扮演的蔡文姬是以正旦表演为主,同时溶进了花旦、老旦、青衣等行当特色。她的唱腔时而婉转深沉,时而慷慨激昂,把蔡文姬这位饱经沧桑、满腹才气的中国古代妇女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显示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混播音乐渐止)
叶巧云有一副好嗓子,音质明朗,发音自然,唱腔甜润悦耳,浑厚嘹亮歌腔中音,自成一派,人们曾将她和郭西珠一齐誉为“铜管铁管喉。”1980年她演唱的闽剧《秦香莲》选段,曾荣获省地方戏曲唱腔汇演一等奖,当时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听了她这段唱腔后曾评论说:“叶巧云晓得安排腔、善于用低音、拖腔、尾腔等办法来唱高腔、唱腔十分沉稳。细腻婉转、唱词字眼明、同时善于藏音唱曲,真是无声唱出曲,别有一种风格”。好,下面就请大家欣赏她的这段唱腔。(?)
叶巧云认为:一个好演员,只有扎扎实实地学好传统的东西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她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闽剧《百蝶香柴扇》是她老师郑奕奏的代表作,她学艺时,郑老的一招一式她都心领神会,牢记在心。但当她主演这出戏时,就不满足于现状,就在继承郑派艺术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把郑老的一些表演程式进行大胆的取舍。连郑老看后也点头赞赏她改得好。这出戏中的“三杯酒”一场,表演难度很大,她扮演的女主角林英姐一会儿突笑突怒,一会儿突喜突悲,变化无穷,真假虚实,各尽其绝,她都表演得细腻逼真、得心应手、活灵活现,显露了她深厚的功底在唱腔方面,她唱得酣畅浑厚,别有韵味。下面请欣赏她的演唱的“三杯酒”唱段。
闽北的山光水色,摄下了叶巧云奔忙的倩影,闽北的山山水水记得她忙碌的日日夜夜,闽北的闽剧观众,爱看她主演的每出新戏。面对着热情善良的闽北人民,叶巧云充满了无限感激之情,她的每一场演出都精益求精,从不马虎。她全家人都在福州,就她一人留在南平有人劝她调回福州,她婉言谢绝,情愿只身孤影留在山区,她何尝不需要天伦之乐呢!但她将更多的快乐献给别人。有一次,她在演出时忽然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不禁热泪盈眶。但一想到台下的观众,她立即强颜作笑,将戏继续演完。她这种心中只装着观众、将一颗赤子之心献给山城人民的高尚艺德深受人们的赞扬。
叶巧云德高艺也高,她以擅演女扮男装的角色而著称。在闽剧《女驸马》中,她成功地扮演了才智过人、忧郁多思、男扮女装的冯素珍小姐,时而是婷婷玉立的闺中小姐,时而又是风度翩翩的官家少年,在表演男女差别上,她该藏则藏,该露则露,处处得体,表演人物的喜怒哀乐,恰如其分。在闽剧《金印缘》中,她反串小生行当。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为神正义,冒险救人、女扮男装的小姐张美英。在这出戏中,她的表演时而柔婉细腻、时而端庄隽永,道白字正腔圆、唱腔浑厚流利、荡气回肠。同时她还善于驾御偷、收、放、转的演唱技巧,赋予声腔以感情色彩,使人百听不厌。好,下面请听她在《金印缘》中的一段唱。
闽剧艺术犹如一棵大树,有它枝繁叶茂的季节,也有它黄叶飘零的时候。面对着当前闽剧不太景气的现象,很多人在忧滤,叶巧云也在忧虑,但她坚信,闽剧艺术这棵大树根深地固,土壤深厚,一定会有绿叶如盖的一 天。为了振兴闽剧,1987年在南平市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办起了闽剧培训班,叶巧云亲自执教,呕心沥血、一丝不苟地给学员传授技艺。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如今这些学员一个个茁壮成长,已成为南平市闽剧团坚强的后备军。
(放闽剧音乐 混播)
叶巧云高尚的艺德和精湛的艺术,使她在闽北的闽剧舞台上卓然而立,她历任南平市闽剧院副团长、团长、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常委她先后获得南平市三八红旗手、南平市女状元、南平地区戏曲会演演员奖、导演奖、省青年联合会委员、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现代会演员奖等许多荣誉。这些荣誉神奇般地凝聚了无数羡慕的眼光,然而她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些成绩的?请听她在艺术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
(放叶巧云讲话录音)
年华易逝、艺术常青。如今,年近花甲的叶巧云就要告别舞台,但她塑造的艺术形象依然光彩照人。她的艺术仍然深植在闽北富饶的土地上,依然承受着阳光的哺育,雨露的滋润,依然那般生机勃勃碧绿芬芳!为了让更多的青年演员继续开来,登上舞台,为了让闽剧艺术发扬光大,她将在舞台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为闽剧事业多作贡献!
刚才播送的是闽剧专题节目《情系山城艺更精》一一介绍著名闽剧演员叶巧云的演唱艺术,是由陈淑英撰稿,编辑刘微介绍的,听众朋友,这次节目播送完了。
(该节目1991年8月8日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艺坛春秋7
                      师徒同台 争芳斗艳
介绍话老艺人陈春生和他学生林木林
   最近,中国曲协福建分会举办了一次评话晚会,著名的福州评话艺术家陈春生和他的学生林木林,分别在这次晚会上说了《一字值千金》和《大破卧龙湖》两段精彩评话,博得广大观众的热情赞扬。
   陈春生是闽侯县人,今年七十九岁,十四岁开始学评话,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评话艺术生活。他是福州评话三杰之一(三杰分即是黄天天、黄仲梅、陈春生),闻名于福州、莆田、宁德、建阳等地区,曾担任过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福建分会副主席、闽侯县人民代表。他的艺术造诣很深,他说书时着重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绘声绘色,娓娓动听。在表演上他强调“角色分音”、“心眼手合一”,做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惟妙惟肖跃然眼前,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在他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创作、改编、演出过《双子蝉》、《秦瑞云》、《九件衣》、《冠玉家史》、《儿女英雄传》、《红嫂》、《夺印》等许多优秀评话曲目,深受广大听众的好评。
在这次晚会上,他以七十九岁高龄创作出的《一字值千金》,唱腔抒情婉转,吐字清晰有力,表演细致精湛、感情丰富朴实,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等特点,仍然不减当年,令人回味无穷。
   评话《大破卧龙湖》以辛辣的笔触,深刻地鞭笞了横行霸道的权贵,热情地歌颂了见义勇为,济困扶危的将门后代,生动地描写了不畏权势的忠贞爱情。
   林木林是陈春生培养的较为知名的青年评话演员。他说的这段评话,继承了他老师的艺术特长,说英雄声宏气壮;儿女则转柔肠。做到说表如一,字正腔圆;他的嗓音宽亮,感情充沛,唱腔苍劲有力、顿挫分明,声情并茂,引人入胜。人们称赞说:“不愧为陈春生的徒弟!”省电台将播送这次评话晚会的现况录音,欢迎收听。
(原载1979723日《福建广播电视台》)
艺坛春秋8
                           妙趣横生 引人入胜
                             介绍吴乐天
   吴乐天是大家所熟悉的著名评话演员,现任福州市曲艺团副团长、福州市人大代表、福建省曲协副主席,是当今福州书坛“五虎”“八大将”的元首。他十五岁开始学艺,先后拜卓成仁,陈春生为师,故艺名叫“小春生”。四十多年来,他自编自演过许多传统评话和现在评话,如《孟丽君》、《梁红玉》、《二七烈士林祥谦》、《红色风暴》等等。他说书善于用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抓住典型细节,细腻刻划人物性格,用“循音”(押韵)编排吟句和韵白,把人们日常的生活表演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他语言生动活泼角色乡音清晰,唱做细腻,表现女儿情态栩栩如生,很有艺术魅力。省电台将播出他播讲的福州评话《桌面做生日》、《桐油煮粉干》、《追月还珠》选段,请收听。
(原载19811130日——1990321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艺坛春秋9
德润春风声绕梁
——介绍尺艺艺术家陈润春的唱腔
前不久,介绍尺艺艺术家陈润春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福州十邑同乡国际大会。会上,她为来自美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福州旅外乡亲表演了尺艺节目。她那精彩的唱腔博得了阵阵掌声,引起观众极大的反响。陈润春曾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和福州市的曲艺会演,获得很高荣誉。已故省政协委员、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陈培锟先生生前曾亲笔书写“德润春风”四个大字送给她,以概括她的唱腔艺术和艺德。省电台将专题介绍她的唱腔艺术,欢迎收听。
              (陈淑英)
(原载1990年8月22日《福建广播电视报》)
艺坛春秋8
德润春风声绕梁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朋友,现在播送曲艺专题节目《德润春风声绕梁》——介绍尺艺表演艺术家陈润春的唱腔艺术。
(放闽剧 音 乐 混播)
听众朋友,提起“陈润春”这名字,您们一定不会陌生的,她早就是你们的老朋友了。从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她那优美动听的唱腔,经常通过本台的电波,飞向千家万户
,给广大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过去,人们把尺艺叫做尺唱, 把尺艺演员称做“唱尺的”,这里强调的是“唱”字。陈润春就抓住了这个“唱”字,最会唱!尽管尺唱的曲牌和闽剧的曲牌差不多一个样,但陈润春唱得与众不同,很有特色,具有曲艺的特点和她各人的风采。
(混播音乐完)
尺艺主要是以唱来表达感情,塑造人物。陈润春唱腔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以情带腔,声情并茂。例如她演唱的“洋歌”中的“盘答”曲牌,人物形象鲜明,充满感动;她演唱的“逗腔”和“江湖”中的长曲牌,感情丰富,色彩多变,能把听众带进抒情的境界,避免了 板腔体中长曲牌那种单调沉闷的感觉。
下面就请大家欣赏她1985年访问美国、香港时演唱的《甘国宝》中的“王莲莲盘答”选段。(?)
尺艺是用唱来表现剧情、发展故事,所以尺艺的唱腔带有很强的叙述性。陈润春唱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自拉自唱,叙述性很强。她演唱时能做到字正腔圆、节奏明快、吐字清晰、语气流畅,琴随强转,声腔与伴奏融为一体。所以听她的唱段,不用幻灯字幕也能听得明白,哪怕像“紫玉钗”这样字少唱多、唱词典雅的唱段,她也能唱得让人听得清清楚楚,好,下面就请欣赏她演唱的《紫玉钗》选段。(?)
尺艺以唱为主,但它的表演也很重要而且很有特色。俗语说:“戏曲就是现身说法,曲艺是说法现身。”这就是说,戏曲演员是以剧中人的身份再现故事,而曲艺演员是以演员本人的身份再现故事。根据曲艺表演的这个要求,陈润春上台演唱,就象在听众中间说故事谈心一样,表演的亲切自然,让听众轻轻松松地感受到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同时她还经常临场创腔,达到艺术上忘我的境界。
(放闽剧音乐 混播)
陈润春的演唱艺术深受海内外观众的赞赏!1985年她访问美国和香港时,不少海外华文报纸都给予热情的报道。例如1985年7月23日的华侨日报纽约版曾报道说:“福州尺艺艺术家陈润春在首演式演出压轴好戏《招姐做媳妇》,点染山川形胜,充满里巷风情,演出妙趣横生,使台下观众传来阵阵笑声。”时过三天,这家报纸又发表一篇评论说:“演出《招姐做媳妇》这出戏主弦的是陈润春女士,她刻划人物淋漓尽致,表演生动活泼,满台生花。而她在《庵堂会母》中,却以苍劲古朴的腔调演唱,激动处停弦自诉,竟有惊天动魄之功。陈女士十二岁登台,便崭露头角,1958年参加中国第一届曲艺会演,被誉为尺艺艺术家。”好,听众朋友,下面请欣赏陈润春在1985年访问美国、香港时演唱的《庵堂会母》选段。(?)                                                                                                        
1990年5月,陈润春又应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行的首届福州十邑同乡国际大会。会上,她为来自美国、日本、印尼、马来西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福州旅外乡亲表演了尺唱节目,当场反应热烈。她那精彩的唱腔常常被雷鸣般的掌声淹没,而当她用福州滑稽语调演唱时,又引起了哄堂大笑!
下面请她演唱尺唱《十二月花》(?)
陈润春同志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和福州市的曲艺会演,得到很高赞赏!她的精湛技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已故的福建省政协委员、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陈培锟老先生生前曾亲笔书写“德润春风”四个大字送给她,以概括她的唱腔艺术和艺德。1990年5月,厦门音像出版社将她访问美国和香港时演出的节目制成盒带,畅销海内外。这些录音盒带在由省艺术研究所、省音协民族音乐会和省、市曲协联合主办的福州曲艺音乐唱腔欣赏会上播放时,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刚才播送的是曲艺专题节目《德润春风声绕梁》——介绍尺艺表演艺术家陈润春的唱腔艺术,是由陈淑英写稿编辑,刘微介绍的,听众朋友,这次节目播送完了。
(该节目1990年8月30日在《福建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艺坛春秋10
[郑秀琴(女),芗剧演员·获第二届文华表演奖]1992年5月23日,郑秀琴以其在芗剧《戏魂》中的出色表演,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表演奖。她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芗剧演员。
郑秀琴,福建省龙海县人,1946年生。其父亲、哥哥都是二胡手,她自幼是歌迷,常随二胡清唱。7岁,父亲亡故,便由其父好友收为养女,迁居漳州。1959年,13岁的郑秀琴考入漳州芗剧团,攻青衣、闺门旦。一年后主演《苏三起解》;两年后主演《梁山伯与祝英台》、《钗头凤》、《孔雀东南飞》等大戏,在漳州、龙海、厦门一带崭露头角,被誉为“十五岁旦”。粉碎“四人帮”后,他相继主演了《白毛女》、《江姐》、《洪湖赤卫队》、《刘胡兰》、《蝶恋花》、《情海歌魂》、《蔡文姬》、《琵琶记》、《溢关恨》、《李三娘》、《戏魂》等,积累了丰厚的演剧经验。而此次获奖的《戏魂》则使她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尽情的发挥。《戏魂》是描写六十年代初期,台湾新美园歌仔戏班主章月娇为了戏曲艺术,在困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最终使歌仔戏走出低估的故事。郑秀琴饰章月娇,她通过成套的唱腔表达了这个人物励志改革坚贞不渝的心态。她音质纯、音色美、真假声结合自然,并在芗剧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大胆将京剧慷慨激昂的音调、越剧的委婉细腻和潮剧的缠绵悱恻的旋律,融合于自己的唱腔里,还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熔于一炉。因而她的清亮甜美、幽雅清丽的演唱和传情的表演无不令观众折服。戏中最后一场,章月娇面对满墙的锦旗牌匾,追思往昔,愁肠百结,真是甜酸苦辣,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这里有段几十句的长唱腔,郑秀琴唱得委婉悲凉,如泣如诉。每每演出至此,剧场观众先是鸦雀无声,随着唱腔高潮的出现,掌声不断,此起彼伏。值得回顾的是饰演章月娇正好是郑秀琴在芗剧舞台上塑造的第一百个艺术形象,她以此荣誉获国家级奖励,也是人民对她长期勤奋钻研芗剧表演艺术所给予的嘉奖。此外,郑秀琴还曾先后获得省首届武夷之春音乐会演员奖、省第十四届戏剧会演演员奖、省第十八届戏剧会演演员奖。
郑秀琴在国外也享有盛誉,1983年,她曾随漳州市芗剧团首次出访新加坡,她以演出《李三娘》轰动,《南洋·星洲联合早报》曾载文赞曰:“名旦郑秀琴拥有一副金嗓子,声中有情,唱工出色,她把李三娘这个典型的古代妇女刻画得鲜明、生动,演出感人至深。”新加坡湘灵音乐社还专门为她的演出谱写了一首南曲“一出《李三娘》,满场落衣襟。”此后,她以“唱不倒的金嗓子”享誉东南亚。
(原载1993年华艺出版社《中国人物年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9-9 10:17 , Processed in 0.2147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