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098|回复: 4

谈谈黄梅戏电视剧的发展

[复制链接]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09-10-18 13: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作为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样式,黄梅戏具有严谨和完整的文化体系和艺术体系。在传承中国传统戏曲一贯写意化表演格式外,黄梅戏以其独有的视听表演模式赢得了众多的爱好者。

  然而,时至今日,戏曲的黄金时期早已过去,黄梅戏的现状与其他众多传统戏曲一样,在现代多元化的视听娱乐模式冲击下,显得生气不足。

  于是,以突破现状为目的,黄梅戏导演们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试验探索活动,希望能为黄梅找到一条突围之路。随着电视传媒强大生命力的逐步显现,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胡莲翠创造性地运用了电视这一新兴媒体,将其作为载体,成功编演摄制了黄梅戏电视剧《西厢记》。

  剧中,胡大胆地将所有念白改为普通话,并采用大量的实景拍摄,这是黄梅戏电视剧符合了传播的大众型,打破了戏曲的地方性,意象性,掀起一股潮流。

  同时,一批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黄新德,吴琼,吴亚玲等也在这股潮流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著名的戏曲演员,为黄梅注入新的生命力。

  但是,我们也都清楚地看到,同其他戏曲的逐渐衰弱一样,黄梅戏在市场的份额占有率越来越小。所以,仅仅满足于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现状,我觉得,黄梅戏电视再要发展下去,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受众心理

  文化艺术需求和文化艺术门类构成艺术市场,而市场的形成有赖于需求欲的刺激。由于这种人文心理的形成受历史社会状况的决定,所以,任何一种文艺样式的发展必须遵循历史的发展轨迹。

  历史阶段的状况决定了戏曲的产生与流行,但生产力的发展作用于社会主体这一事实又使戏曲不可避免地去面临新兴艺术样式的挑战。

  社会发展至今,观众的文化欲求心理,知识结构,欣赏水平与角度都大大异于过去。现在,更多的观众需要享受简洁明快、新颖多变的娱乐性视听冲击带来的快感。而传统戏曲固有的虚拟性和程式化表现手法正好与之相触。观众在习惯了生活化的影视剧对白之后,在习惯了观看实景之后,已经不再耐烦去接受带有极强的诗意的戏曲念白,也不能接受一桌一椅式的写意表现形态。另外,舞台的时空局限在这样一个时效性被反复强调的时代里无疑成为戏曲发展的又一瓶颈。

  “听不懂!”“太啰嗦!”“不方便!”成为观众流失的直接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黄梅戏电视剧作出了一定的攻克努力,也实际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但相比之观众的锐减,这点成绩又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观众不接受,并不是电视出了问题,而是黄梅戏本身距离受众心理标准太远。电视是手段,是外部的,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借助传媒的力量在传播黄梅的同时对其进行软体改造。毕竟,质变使飞跃成为可能。

  二、在改革中培养观众

  中国现有的年纪偏大的一部分观众对黄梅戏还是相当有感情的,但对黄梅戏真正透彻了解的观众数量还在少数。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立足于黄梅戏本身的艺术特色,利用影视语言和影视特技去诠释经典剧目,增强剧情性,突出艺术性,借由电视传媒的强大力量去留住这一部分观众。

  拥有这一部分观众,我们将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持续稳固的戏曲创作与价值收回。特别是将之于老年性综合节目,如"夕阳红"等相结合,不但有助于抢夺事端,引起观众注意,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广告收益,增强创作实力。据统计,全球观众夜间调频次数平均可达100次。面对如此快速闪动的画面,黄梅戏电视剧仅凭改变自我的勇气是不够的。面对一个对黄梅戏毫无概念的观众,我们应该在黄梅戏电视剧之上建立一个黄梅戏电视的概念,即以多元的对多元,用多元化的电视元素承载黄梅戏的艺术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观众对黄梅戏的认知欲。

  实际上,对黄梅戏还抱有无限热情的青少年观众少之有少。硬性的撞击行不通,我们不如退而求其次,利用这一部分观众对电视的依赖性,将电视剧及其它电视艺术样式作为主体,把黄梅戏的众多精彩元素渗透进去,潜移默化地培养新观众群。

  三、学会运作

  为什么百老汇的歌舞剧会如此热销?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品牌使得观剧成为现代人显示和提高品位的一种途径。所以,黄梅戏也应该在品牌上下功夫。

  如何树形象?如何运作品牌?好莱坞的工艺流程就值得我们学习。

  市场要求紧凑,我们就要借助视听技术和文学技巧改变拖沓之风;市场要求新视听,我们就要在音乐美术等部分做出改变。

  适应市场是为了引导市场,只有当我们将商业与艺术有机结合,是价值转化与文艺提升共同发挥作用时,我们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主导权,使黄梅戏电视剧成为真正的潮流。
 楼主|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09-10-18 13: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剧也可有这样的思路,

    走下舞台,实景拍摄,用电视剧展现形式....

      避免了舞台灰暗、单调的效果,实景拍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吸引观众
音乐虫子 发表于 2009-10-18 21: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剧也可有这样的思路,

    走下舞台,实景拍摄,用电视剧展现形式....

      避免了舞台灰暗、单调的效果,实景拍摄视觉冲击力更强,更吸引观众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09-10-18 13:59
难!对闽剧来讲这难的因素太多了,实景不是没拍摄过,现在谁在这方面投入呢?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10-19 05: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当初第一部实景拍摄的闽剧《珍珠塔》,在电视台播放就引起了轩然大波,简直是万街空巷的效果。然而现在我们的电视台愿意这么吗?有这样的赞助商吗?国家承诺的入选“五个一工程”的剧目全部拍摄成连续剧,《贬官记》就是其中一部,时至今日都几个年头过去了,怎么就无法实现呢?细数我们的闽剧,真是悲哀啊。实景拍摄的我知道的总共才三部啊!相信要是以电影、电视形式的闽剧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也是闽剧的新的出路、更直接的捷径!
二十年代的 发表于 2009-11-2 21:50:44 | 显示全部楼层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24 22:28 , Processed in 0.1625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