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11|回复: 0

浅谈戏曲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复制链接]
剧团二伯 发表于 2013-3-21 13: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浅谈戏曲对中国舞蹈的影响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源于百戏,历来是载歌载舞演绎各种故事,其中的“舞”便是戏曲的形体动作,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便是被人们称作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戏曲动作的一举一动,无不是舞,可以说是舞蹈化的戏剧。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戏曲则拓展了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舞蹈自身的表现力,对中国舞蹈,特别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开创的中国古典舞,有着极大的影响,使之不仅在世界舞蹈之林中独树一帜,有着独特的个性。而且民间舞及相当一部分民族舞中也有着戏曲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戏曲对中国舞蹈的影响,极为深远。

   舞蹈的历史,虽然比戏曲古老得多,但戏曲是将生活动作舞蹈化,舞蹈动作戏剧化,戏剧动作舞蹈化,把抒情的舞蹈变为演述故事的语汇。舞蹈被戏曲吸收融合的过程,在前期表现为搬演舞蹈段落,移用歌舞大曲名目和采用生活化的舞蹈动作。后期表现在从人物出场、亮相、举手投足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各种动作表现方面,都体现出舞蹈的韵味。这一过程形成了传统戏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组合。如戏曲的水袖舞,与古人所说的“长袖善舞”一脉相承,不但动作优美,而且能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再如甩发舞、口条功等等,都是戏曲的舞蹈语汇。戏曲艺术大大拓展了舞蹈的表演空间,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力。戏曲生活动作的舞蹈化,增强了舞蹈模拟生活的能力,丰富了表演手段。如戏曲中的行路(圆场)、开门、上楼、“趟马”、“走边”、“起霸”及至后来的诸如“扇组合”、“水袖组合”等等,都是在戏曲形体动作这一基础上根据所表现的具体内容细化而来,肢体语言个性更加强烈,也更具舞蹈的艺术性。戏曲艺术中的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力更强了,手段更加完善了。同时,戏曲吸收了杂技、武术等,又使之舞蹈化,从而增加了舞蹈自身的表现力。戏曲的开打、舞刀枪剑戟,杂技性的技巧绝活等,也创造了许多戏曲舞蹈的精品。如《三岔口》、《挡马》、《打店》、如游水、登山、推车等等,产生了许多传世名作,如撑船的《藏舟》、《打渔杀家》、《秋江》,骑马的《贩马》、《观阵》,风雪行路的《走雪山》等等。

   另一方面,戏曲舞蹈毕竟不是单纯的舞蹈,它是与剧情紧密结合,为表现戏剧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服务的,使原是抒情艺术的舞蹈,在加盟戏曲后变成了表演故事的重要手段,舞蹈增强了“叙事”功能。如《洗衣舞》、《草原小姐妹》、《回娘家》、《山里娃》、《看秧歌》等民间舞蹈节目,就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许多生动的人物,具有较多的表演性,这独具的表演性、情节性、叙事性、刻画人物等特色无疑是受了戏曲的影响。中国民间舞的美也正在这里。

   同样,戏曲中的舞蹈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为适应各种剧情的需要,创造了表现各种生活的表演技巧,几乎可以说:凡是生活中有的,戏曲中就有可能有,戏曲中的舞蹈就是要去表现它。特别是由于剧情的特殊需要,“逼”出了许多舞蹈绝活。如武大郎的“矮子步”舞,演侯上官的“拧屁股”舞,演孙悟空的猴子动作,演时迁的“黄鼠狼”式表演等等,无不令人叫绝。而在京剧《骆驼祥子》中的黄包车舞中一系列单手抓车、翻身抓车的舞蹈动作,京剧《华子良》下山的一段出神入化的扁担箩筐舞,甬剧《典妻》中的抬轿舞、黄梅戏《徽州女人》中的井台舞、到京剧《贞观盛事》的马球舞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作,在经过戏曲舞蹈表演语汇的加工、创新之后,成了美仑美涣的程式表演,倍受欢迎。因此,戏曲中的舞蹈是表现生活万态的舞蹈技巧的一大宝库。不但多,而且高,还创造了不少特技、绝活,更有不少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些瑰宝,自然而然会被舞蹈所吸收。中国舞蹈中特技、绝活的精妙,在世界舞蹈之林中怕也是独具特色的,而这无疑也是得益于戏曲。

   因此,中国戏曲与中国舞蹈互为渊源,相互影响。舞蹈是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舞蹈加盟于戏曲,参与铸造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戏剧表演体系。戏曲拓展了舞蹈,对铸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舞蹈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舞蹈与戏曲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文发布于《福建艺术》2009年专刊,作者王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18 16:36 , Processed in 0.20842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