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剧网

 找回密码
 请用中文名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424|回复: 7

闽剧《别妻书》

[复制链接]
老林 发表于 2009-8-14 00: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林 于 2009-8-14 00:48 编辑

8月1日在省实验闽剧院观看了闽剧《别妻书》,那天正好有领导观看。8点开始,剧场内座无虚席,舞台大幕上是草书“别妻书”三个大字,左旁红色篆刻印章“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演出”很有“国学”特色。《别妻书》是100年前福州青年革命党人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时写给爱妻的绝笔信,信写得好,剧本写得更好,最可贵的是表演水平是现代闽剧中最好的一部。闽剧多演古装戏,它比时装戏容易表现,并且容易受观众接受。解放初期业余剧团演时装戏,观众都认为剧团没有能力买戏装才演现代戏,当时最轰动的是《九命沉冤》很多人认为是方言话剧,观众接受它的剧情不喜欢它的服装和表演程式。
      我记得61年曾看过一部反映辛亥革命的闽剧《秋瑾》,好像是“红旗剧团”演的,50年前的同类题材的闽剧与今天的《别妻书》当然不可比,首先是舞美灯光,其次是音乐音响,再就是剧场环境条件,那时当年的演员和观众都想象不到的。
      《别妻书》戏中的全天幕的林觉民亲笔书法的放大作品气势宏伟,安排在舞台靠左四分三位置顶天立地的大幅沾满鲜血的白布条幅庄严肃穆,突出了时代特征,当林觉民视死如归在一声枪响后抓住这条大白布慢慢倒地,全幅布急促落下盖住烈士,这是舞台上表现牺牲的最艺术的手法。以青少年组成的朗诵伴舞大胆突破了传统闽
剧舞台艺术。利用激光科技和立体音响在舞台上表现枪战有一种传统武打不可比拟的效果。戏中还有自然地融进
了南后街,台江讯,西禅寺,福州的“柴埕厝”瓦顶,骑马墙。唱段中多用“清言词”“江湖叠”观众感觉很亲
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资深的老演员朱善根爷爷和一位特邀的学龄前小票友依新孙子同台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
声。不过我发现朱老师在谢幕时有点紧张,手脚没地方放,不知是否因为台下有领导。“意映”很“生份”,不
是陈琼,也不是陈言芳,更不是周虹,是闽剧新秀,可谓“闽江后浪推前浪”,不知会把哪位推到沙滩上。主角
陈洪翔突破以往书生意气,表演得刚中带柔,有着“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革命气势。林觉民是100年前的福州青年,我估计今天的福州青年中找不出能达到有他这样水平,能有他那样对待爱情的年轻人。现代闽剧采用真实史料这就要求观众应该熟悉这段历史,有的观众以为“意洞”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这就让呕心沥血的编导,演员,甚至观众哭笑不得了。还有一个估计观众不曾注意到的小细节,“意洞”从日本回来提的“藤箱”是春生转让给他的……
    当天晚上我感冒严重,眼睛充血,“目油澎澎电”周围观众肯定以为我比演员还投入。
    我想这部戏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时上演是很有意义的,如果再到宝岛台湾去演就更有意义了。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8-16 10: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的相当透彻,支持下~~~~
音乐虫子 发表于 2009-8-16 20: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那天我也看了,不知道您是不是就坐在我旁边呢?
顶一下,感谢老林给大家做精彩的分析……
bin598 发表于 2009-8-17 00: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这本戏曲牌比较传统 比传统的更注重表演些。
银狐 发表于 2009-8-17 1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狐 于 2009-8-17 20:16 编辑

分析,避重就轻,绕过硬伤,说毛发。。。。。。


但还是替您顶贴!!
银狐 发表于 2009-8-17 2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分析的相当透彻,支持下~~~~
闽苑欣韬 发表于 2009-8-16 10:41




不赞成您的“支持”
若您的支持,是老林网友,发表了言论,抛砖引玉给于支持,那我很赞成
可是您对该文的支持是“分析的相当透彻”,那就很明显有误!!!

该文对8月1号晚省团《别妻书》仅用
“《别妻书》戏中的全天幕的林觉民亲笔书法的放大作品气势宏伟,安排在舞台靠左四分三位置顶天立地的大幅沾满鲜血的白布条幅庄严肃穆,突出了时代特征,当林觉民视死如归在一声枪响后抓住这条大白布慢慢倒地,全幅布急促落下盖住烈士,这是舞台上表现牺牲的最艺术的手法。以青少年组成的朗诵伴舞大胆突破了传统闽
剧舞台艺术。利用激光科技和立体音响在舞台上表现枪战有一种传统武打不可比拟的效果。戏中还有自然地融进
了南后街,台江讯,西禅寺,福州的“柴埕厝”瓦顶,骑马墙。唱段中多用“清言词”“江湖叠”观众感觉很亲
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资深的老演员朱善根爷爷和一位特邀的学龄前小票友依新孙子同台演出博得观众阵阵掌
声。”

这些来阐述

其余全是题外话

在“题内话”中又有二分之一来描述的是舞台,灯光,布景,音效,及两个配角的戏份
真正触及全剧主题思想,全剧重点唱段,全剧节奏把握。。。。。。
有多少???


那么哪来的-----分析透彻????????????????????????????????????????????????????????????????
yishuenge 发表于 2009-8-23 13:3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的文章,深有同感,虽然我没看过你这部戏剧,但是前不久我看了黄梅戏徽洲女人,跟你说描述的一样。不过我斗胆泼点冷水,现代的声光电技术与戏剧结合还处在摸索阶段,我看了之后发现有一个很重要毛病,即使艺术性效果在好,也不应该掩盖了演员的表演,就象现代电影的3D技术无法代替演员的表演那样。本人拙见,仅供参考。
yishuenge 发表于 2009-8-23 13: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怕你不理解,我做个解释性补充,因为人的眼睛观赏的敏捷度是有限的,而声光电强烈刺激,往往使人忽略了演员的表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请用中文名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方式|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PC版|站点统计|福建闽剧网 福州闽剧 京ICP备09042978号-1

GMT+8, 2024-4-19 20:05 , Processed in 0.1697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