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福州就有歌舞百戏的演出。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且福州方言戏曲亦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年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开始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各表演艺术,互相移植上演剧目,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将《紫玉钗》等送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 8 @) `& f! ^( ^0 x+ ]) @, F
* u$ j1 w/ @' {/ ^& n
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组成。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3 o! D A+ E) l. n! c0 S ? g+ G; h U6 K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 / Q# R& T. j2 ~/ K F" c3 L: l z# q
- z" I0 o* L' j% g/ Z; Q3 P0 {/ `1 d* W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一千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歷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炼印》、《紫玉钗》、《荔枝换绛桃》等传统剧目。从1953年到1964年,福州闽剧界创作、整理了《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0 g* D/ ?; t! O! s: t8 U
' l! T& q4 J- N; ^: K- n- c
「十年动乱」中闽剧受到严重摧残,闽剧名家林芝芳被迫致死;刘小琴在家糊火柴盒,每天挣八角钱;李小白去拉板车…… * ~# l# T- N. t7 ^/ @
+ g/ d" ?( G$ H5 j3 q) B
20世纪80年代后,闽剧团重建,又上京城,再进中南海,登上世界舞台。《洪武鞭侯》、《林则徐充军》、《魂断燕山》、《天鹅宴》、《丹青魂》、《御前侍医》、《拜石记》等剧目具全国影响,许多演员荣获国家级大奖。 闽剧由儒林、江湖、平讲三雅俗不同的戏剧形态融合而成的,至今已流传了近三百年,盛行于福州方言地区。上图为《钗头鳯》
0 i+ f# q. Y/ @0 a; j. P
0 J* I, K2 f5 {. U8 U" b9 W" t) f
最早的闽剧角色只有生、旦、丑三个演员
& g o9 {5 y6 |% R
8 K7 e k8 x ^+ z& _# e2 l
/ y1 J$ {+ c$ \6 _; m5 V6 V
福州古老的三坊七巷衣锦坊,这里水榭舞台有着三百年歷史的闽剧演出小舞台,当年是莺歌燕舞的地方。水榭舞台也是现存最完整的老戏台。 闽剧旦角的造型 闽剧小生扮相
" @. O: A- L5 [) r# y- f$ T
. u( T: S" h7 q; {. G6 } L
民国初期闽剧除了传统剧目外,还创作反映多变的城市生活,也是福州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
4 H5 d7 r1 n2 H @: `5 w
传统闽剧剧目《梅玉配》 , a( y9 N( W/ ]6 C% _1 m7 Q1 N
" ]# C0 b1 l% ]" @( f# ~
闽剧《孟丽君》由名家胡奇明、林瑛扮演 ! I4 H7 I5 G [: N @5 K9 s$ v1 s
. o- a5 Q( A, S P3 s. Q. K
7 l6 b3 t; y6 K
闽剧发展至今,舞美、布景以及戏服都有很大的改良,而戏文也有很大的变化
9 ~. e, r) c8 C8 q5 ]
3 S" `: D2 ^+ H, N5 o" ?
* q4 R1 K( d; e8 g' d6 g' Q; {; M4 m
+ h) c N% h" i W0 T. s- N4 u
4 M1 K1 S. ^( T2 \/ U7 ^* P' F
3 H! o! S, u9 {
8 q! u( } m d% _
, Y* r. _. n2 h ^! l/ i+ }
x6 I! [4 W( E/ Z. V9 [7 \0 V
+ X! N9 ~* D! X: e
9 \) u8 x* m( ^/ C& L) o% W6 Z
) T3 J/ h+ u7 D# }( O8 Y: P
% G6 V# D* r0 B/ c/ R" O* }
# ]. y* X+ {% ~6 `& h
6 V/ W& e- W6 G0 r8 W!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