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自选集·日记卷》一书载:1936年2月,郁达夫先生在福州的“闽游日记”中这样写道:“三月廿三日(阴历三月初一)星期一,晴。……(中午)饭后上三赛乐戏班看《王昭君》闽剧,主演者为闽中名旦林芝芳,福州之梅博士也。嘴大微笑,唱时不作假声,系全放之雄音。乐器亦以笛伴奏,胡琴音很低,调子似梨花大鼓,作成十四字“难得芝兰同气味,好从乌鸟辨雌雄。”当时,林派的传人刘小琴在剧中饰宫女。1936年3月30日第613期《华报》载:郁达夫认为“……花旦林之(芝)芳,唱做并美,微得梅兰芳气味。”“惟之(芝)芳眼睛太大,为美中不足。”联句中“好从乌鸟辨雌雄”这诙谐的联句,原来是郁达夫对林芝芳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
- n' O2 Y ~# h7 p6 [* E! @% _3 ^9 j( \0 w; E: c
抗日战争时期,林芝芳与同行老前辈参加了闽剧界火炬游行。首次上街作抗日救亡的宣传。为了配合抗日救国,他还积极献演时装戏《壮烈牺牲》与《三刺孙传芳》,分别饰演甘英芳与施剑翘。性格各异,影响极大。0 U, I7 ], A( Q& H0 r- z7 h7 c3 f
" `' r% }4 S, A0 t# j
林芝芳有两大特点:一是表演上,闽剧艺坛男旦武戏的出现,应是林芝芳饰演百花公主李小环为最他在剧中运用了“鹞子翻身”、“卧鱼”、“探月”以及刀枪开打等,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二是唱腔上,他根据自己声音的特点,对闽剧曲片[泪透]采用了“走上坡”的唱法,听来优扬婉转,扣人心弦。
# {, ]9 D1 V: L
. J" o% _; h! |1 P& s. S建国后,闽剧观众又认定:郑奕奏、林芝芳、黄荫雾、黄铭卿为新的闽剧“四大名旦”。1952年,林芝芳随同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晋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钗头凤》。林芝芳反串陆母。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在怀仁堂看了他的戏。周总理看到林芝芳时,紧握他的手说:“我听过你的唱片,希望你回去后,好好培养闽剧后一代。”回榕后,他遵照总理的嘱咐,到各个学校作报告,把自己的艺术,精心传授给后辈,提携一批如王梅芳、周淑琴(大扁)和他的女儿林秀英在内的颇有成就的新人。* Q4 H, Q8 R6 g# t6 i* O G* |
8 B, m2 _# U! H
1954年,他荣获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出《渔船花烛》导演奖。1958年出任福州闽剧院首任院长。示范演出了《王昭君》,林芝芳饰王昭君、林派传人、“闽剧三小”之首刘小琴饰皇后,著名小生倪少玲饰太监。他擅演的剧目还有《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钓金龟》中的王氏、《凤仪亭》中的貂蝉、《陈靖姑》中的陈靖姑、《珍珠衫》中的三巧儿及时装戏《养媳恨》中的蒋老五等。
$ T. a! C) U! L1 T
+ V+ K K0 f2 K+ S+ d
; \5 z9 @# u7 }/ W6 g8 M! ~' h3 i未完待续 |